t梁预制施工工艺标准内容摘要:

纹管以下用附着式振捣器振捣,其上分层用振捣棒振捣,振捣混凝土上一层时,应捣入下一层 50mm左右,但不得触及预应力孔道,振捣上一层混凝土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 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泛气泡 ,表面泛出灰浆为宜。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设专人检查模板 、钢筋和预埋件。 模板漏浆或松动,及时采取措施补救;钢筋或预埋件移位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前复位。 振捣棒正常运转后,方能插入混凝土中,操作时,应提振捣棒,棒要快插慢拔,拔棒时要上下抽动,是混凝土各部位均匀受振。 若预埋件和插铁时,插棒要直立不得斜插。 振捣棒不得碰撞预埋件,并应避免碰撞模板 、主筋。 振捣时各振点 要均匀排列,按顺序进行,不得漏振。 振捣棒距不宜超过 300mm,不得在混凝土中开动或停转振捣棒。 混凝土浇筑完毕 后,将混凝土面用抹子搓平、压实,表面拉毛。 对预留槽应按图纸要求将混凝土,摸至规定形状,严禁向混凝土表面洒水或干灰。 混凝土浇筑应及时进行覆盖,覆盖时应保证不损坏混凝土压光表面,且覆盖物要有一定搭接长度。 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的性能提前制定养护方案,需要蒸汽养护的,应通过 试验确定养护制度。 提高施工速度,构件宜采用蒸汽养护。 升、降温速度应满足表 ,拆模时梁体与外界温差不得大于 20℃。 表 蒸汽养护时升降温速度(℃ /h) 表面系数( m1) 升温速度 降温速度 ≥ 6 15 10 < 6 10 5 注:表面系指数结构冷却面积与结构体积的比值。 采用蒸汽养护时 ,蒸汽管道和出气口应均匀布置,覆盖物应尽量密封,覆盖物所形成的空间,应有利于蒸汽的流通,使构件能够整体均匀受热。 采用蒸汽养护时 ,应按养护制度执行。 养护过程应进行测温并作测温记录。 每片梁为一个样护体,按规定留置试件。 所做试件应具有代表性,试件编号须与构件编号相互对应,也应与模位相互 对应。 用于确定预应力张拉时间的试件,其养护条件必须与构件完全一致。 可拆除模板。 拆模前应按养护制度的规定降温,当梁体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大于 15℃时,方可拆模。 拆模时应先上后下, 从两边向中间对称的卸掉螺栓,严禁用大锤猛击模板,注意保护梁体。 、编束与穿束 钢绞线的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考虑孔道长 度、锚夹具长度、千斤顶长度和外露长度。 钢绞线下料长度宜采用砂轮锯切割,不得采用电气焊切割。 预应力穿入孔道之前的整个制作过程,应进行特别的防护,严禁在钢绞线周围进行电气焊作业。 钢绞线下应垫上木板或方木,防止泥土污染钢绞线。 钢绞线安装前应检查孔道,确保孔道内畅通,无积水和杂物。 穿束前应先将钢绞线编束。 编束时,应逐根理顺,绑扎牢固,防止相互缠绕。 钢绞线束前端应装有特质牵引头或穿束网套以便于穿束。 ,穿束可采用人工方法缓慢进行。 在任何情况下,当在安装有钢绞线的构件附近进行电焊时,均应对全部钢绞线和金属件进行保护,防止溅上焊渣或造成其他损害。 ,应确保以下工作已经完成: ( 1)首件张拉前,对锚圈口及孔道摩阻损失进行测定,不同类型的孔道均应进行摩阻测定,以便张拉时予以调整。 孔道摩阻小于设计值时按设计要求进行张拉,当孔道摩阻大于设计值时应请示设计制定处理方法, 再进行张拉。 并对预应力钢绞线束理论伸长值进行计算,编制《张拉计算书》并审批完毕。 ( 2)张拉工应获得经过比准的《 张拉计算书》 ,预知张拉力、油表数和伸长值的控制范围。 ( 3)各种张拉机具的设备编号对应关系检查正确。 ( 4)获得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报告单; 采用二次张拉工艺,终张拉时混凝土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 5)具备预应力 施工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人已经到位。 ( 6)锚具检查、安装完毕,千斤顶安装完毕,安全措施准备到位。 ,顺序为: 安装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 ( 1)钢绞线束要保持干净,不得有油污、泥沙等杂物。 安装工作锚板 安装工作锚夹片 安装限位板 安装千斤顶 安装工具锚 安装工具锚夹片 ( 2) 锚环及夹片使用前要用煤油或柴油清洗干净,不得有油污、铁屑、泥沙等杂物。 ( 3)工作锚 必须准确放在锚垫板定位槽内,并与孔道对中。 ( 4)工作锚和工具锚锚孔中各装入夹片,用胶圈或钢丝套好。 可用长约 800mm 的铁管穿入钢绞线向前轻击将夹片顶齐,注意不可用力过猛。 夹片间隙要均匀,如不均匀时可用工具进行调整。 每个孔中必须有规定的夹片数量,不得有缺少现象。 ( 5)夹片安装完后,其外露长 度一般为 4~ 5mm,并均匀一致,若外露太多,要对所用夹具及锚环孔尺寸及锥度进行检查,若发现又不合格者则要进行更换。 ( 6)穿入工作锚、工具锚的钢绞线束要顺直,不得使钢绞线束扭结、交叉。 ( 7)安装千斤顶时不要推拉油管及接头,油管要顺直,不得扭结成团。 ( 8)工具锚安装前,应将千斤顶活塞伸出 30~ 50mm,钢绞线束穿入工具锚时,位置要与工作锚钢绞线束位置一一对应,不得交叉扭结。 ( 9)为了能使工具锚顺利退下,宜在工具锚的夹片光滑面或工具锚的锚孔中涂润滑油。 ( 10) 工具锚的夹片要与工作锚的夹片分开放置。 ( 11)每次安装前要对夹片进行检查,看是否有裂纹及齿尖损坏等现象,若发现此现象,应及时更换以防张拉中滑丝、飞片。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85%后,且混凝土龄期不小于 7d时方可进行张拉。 张拉前所有设备应再进行一次检查,看是否按编号配套使用。 应将千斤顶、油泵及油表组合在一起,通过送油回油将千斤顶拉到最大行程,检查千斤顶是否达到要求,并检查油表读数是否正常。 △ L(mm): 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 0412020计算公式如下: Pp L △ L= Ap Ep 式中: Pp— 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 N) L— 预应力筋的长度( mm) Ep—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N/mm2) Ap—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mm2) 张拉过程中应按规定测伸长值,并复核,及时填写张拉记录。 ( 1)按设计给定的张拉顺序与张拉程序进行张拉。 当设计无规定时,张拉程序应符合以下规定: 0→初应力( 10%~ 15%243。 con)→ 243。 con (持荷 2min锚固 ) 注:程序中 243。 con为张拉时的控制应力值,包括预应力损失值。 ( 2)以初应力为测量伸长值起点,分级加载,每级加载均应量测伸长值。 ( 3) 实际伸长值测量方法: 在张拉时,油表读数 达到控制应力 10%初张力后,量测千斤顶的活塞外露长度 L1,然后供油达到控制应力的 20%,量测活塞外露长度L2,再张拉至设计 控制应力 的油压值,量测活塞的外露长度 L, [L— L1+( L2— L1) ]即为实际 伸长值。 若理论伸长值和实际伸长值之间的差超过 177。 6%时应立即停止张拉,找到原因并解决后,方可继续张拉。 在张拉过程中,注意是否有异常现象 ; 如响声、油压表指针 抖动等,张拉完成后检查钢绞线上夹片留下的咬痕,以便及时发现滑丝问题。 如出现滑丝,可用单根张拉千斤顶进行补张拉。 张拉过程中 采用伸长值与预应力双控 ;控制应力为主,伸长值为辅。 ( 4) 张拉顺序按设计从中间往两边对称张拉顺序进行,以免造成偏心受压。 ( 5)张拉应缓慢进行,逐级加荷,稳步上升,给油不要忽快忽慢,防止发生事故。 ( 6)张拉时 梁的两端要随时进行联系,保持两端张拉同步,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停机检查。 但最后的油表读数应按千斤顶检定值为准。 ( 7)张拉缸卸荷时,应将油压缓慢降到初始张拉油压,张拉实际伸长值(总伸长 量加上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177。 6%。 当异常时应通知技术人员。 ( 8)钢绞线的锚固,应在张拉控制应力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 锚固完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切除多余的钢绞线,必须用砂轮锯切割,严禁使用电气焊。 ( 9) 张拉要有专人记录,专人测量伸长值,现场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便与检定曲线相比较,对张拉应力进行校核,防止由于压力表出故障造成拉力不足等现象。 张拉至设计油压值后,按张拉程序持荷 2min 测量伸长值,即可将张拉油压缓慢降至零,活塞回程夹片自动跟进锚固。 张拉完毕,卸下千斤顶及工具锚后,要检查工具锚处每根钢铰线的刻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说明有滑束现象,如遇有这种情况要对滑束进行补拉,使其达到控制应力,每束钢束中断丝滑丝数不得超过 1 根钢丝。 对预应力钢束张拉中发现异常情况,必须卸锚时,可使用卸锚器对已锚固的钢束进行卸锚,卸锚时千斤顶应预先伸出 3~ 5cm,留有余量以便卸锚。 张拉完成并检验合格后,可对外露锚头多余的钢绞线进行切割,外留长度不 ≤ 30mm,然后用水泥浆封堵锚头 (部分)张拉完毕,可将梁 吊移至指定地点。 ,防止损伤构件。 浆 孔道的准备:张拉完毕应尽快灌浆(应在 48 小时内完成)。 灌浆前, 检查 灌 浆孔是否畅通,不允许发生堵孔现象。 及时 对孔道进行清洁处理。 灌浆一般采用水泥浆,空隙大的孔道,水泥浆中可掺入适量的细砂。 配制的水泥浆或砂浆其强度均不应低于 30MPa。 水灰比一般宜采用 ~ ,掺入 适量减水剂时,水灰比可减少到 ;水及减水剂 必须对钢绞线无腐蚀作用。 通过 实验水泥浆中可掺入适当膨胀剂。 水泥(砂)浆稠度、泌水率、膨胀率应预先试验合格。 浆体 调制 要求 采用硅酸盐水泥, 按配比拌制水泥(砂)浆,原材料计量要准确。 水泥浆拌和顺序为水、水泥、拌和、掺加料,拌和时间不少于 2分钟,灰浆应过筛、并保持足够数量以保证每根管道的压浆能一次连续完成。 水泥浆自调制到压入 孔 道的 延续 时间 一般不宜 超过 30~ 45min,水泥浆在使用前和灌浆过程中应经常进行搅拌,以保持稠度一致。 灌浆应使用活塞式压浆泵缓慢均匀进行,灌浆压力宜为~ ,灌浆至另一端冒出浓浆后用丝堵封住一端灌浆孔,另一端继续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