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肛肠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最新科技成果,结合中医特色优势,从微创和肛垫保护方面入手,改进手术方法,以最大程度减少痛苦和保持肛门功能。 积极 开展混合痔 RPH 手术 PPH 手术。 四、 总结、评估 中医治疗混合痔具有明显优势,对术后并发症的 发生如术后疼痛、外痔创缘水肿、尿潴留等 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术后中药的熏洗能明显减轻患者伤口疼痛和水肿,通过熏洗加快肛周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炎,活血,止痛的效果。 降低术后伤口的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术后伤口愈合率。 五 176。 疗效评价 (一 u)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创面完全愈合 显著: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创面基本愈合。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创面部分愈合。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创面未愈合。 (二) 评价方 法: :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 95%。 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75% 3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 30% :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30%。 注: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 100%。 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 1) 便血 正常 0 分 轻度 2 分 带血 中度 4 分 滴血 重度 6 分 射血 ( 2) 坠痛 正常 0 分 轻度 2 分 下坠为主 中度 4 分坠胀, 有轻度疼痛 重度 6 分 疼痛较重 ( 3) 脱垂 正常 0 分 轻度 1 分 能复位 重度 2 分 不能复位 ( 4) 痔粘膜 正常 0 分 轻度 2 分 充血 中度 4 分 糜烂 重度 6 分 有出血点 ( 5)痔大小 正常 0 分 齿线部 2~4,7~9,10~11 粘膜突起为正常 轻度 1 分 一个痔核超过 1 个钟表数。 中度 2 分 二个痔核超过 1 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 2 个钟表数 重度 3 分 三个痔核超过一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 3 个钟表数。 肛漏(肛瘘)的中医诊疗方案 肛瘘又谓肛门直肠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邻近组织因病理性原因所形成的不正常通道,多继发于肛门和直肠周围脓肿。 以反复肛旁流脓、疼痛、瘙痒为临床特征。 中医学称“肛瘘”或“肛漏”。 一 病名 中医病名 肛漏 西医病名 肛瘘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 2)疾病分类 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参照 2020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 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 2)局部检查 :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硬条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 3)辅助检查 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 或 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 :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 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 食辛辣刺激食物。 、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白术、茵陈。 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治法: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 三)外治法 :适用于手术前后,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症见红肿疼痛,下坠,湿痒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 推荐方药: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 上药装入纱布袋中,将药袋置于盆中,用沸水 1500ml 冲泡,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 :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治疗。 (四)外用中成药 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普济痔疮栓、金玄熏洗济、康复新液等。 (五) 手术疗法 、 治疗原则:清除原发病灶,引流通畅,分次紧线,避免过度损伤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 适应症 凡确诊为肛瘘而无手术禁忌症者。 禁忌症 ( 1)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疾患及血液病者。 ( 2)妊娠头 3 个月及临产期孕妇。 术前准备 ( 1)实验室和理化检查:血、尿、大便常规、术前五项、血脂、血型、凝血功能、空腹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 X 光线透视或照片、腹部 B 超肛门 B 超、 CT。 ( 2)根据病情需要行骶尾部或骨盆 X 线照片、瘘道碘油造影、肛门直肠腔内 B 超、脓液细菌培养 +药敏、组织活检等检查。 ( 3)普鲁卡因皮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