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淤泥开挖施工方案集锦内容摘要:

地基处理 长度) B(道路地基处理宽度)的矩形小区,其中 L以道路的中心线为准。 施工小区划分按 5000 ㎡控制。 应对施工场地原状土每 1000 ㎡测一组小螺钻及静力触探。 分析现状的各土层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载力。 排水明沟与集水井 在道路两侧和 22m 宽中央分隔带中央设排水明沟。 道路两侧在距离红线外 8m起开挖明沟,在 22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开挖明沟,明沟底宽 1m,深 ,边坡 1: ,明沟之间贯通,明沟交接处设置集水井。 排水明沟采用竹篱笆加编织布的支护措施,以防明沟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场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当原地面标高高于路槽 40cm以上的,直接开挖至路槽上 40cm 处;⑵开挖至路槽上 40cm 时,如表层为淤泥,则开挖至路槽下 20cm,再覆盖 70cm 现场粉性土。 ⑶当原地面标高大于路槽标高、低于路槽上 40cm时,可直接进行地基处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沟浜,应按要求清淤后采用现场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标高。 ⑵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则直接进行地基处理。 ⑶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且表层为淤泥,则需覆盖70cm现状粉性土后,进行地基处理。 井点降水 井点 降水每个小区( 5000 万㎡)第一遍降水设备( 15kw+)布置 10 台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点降水布置 8台套。 利用射流泵轻型真空井点系统,进行浅层真空降水。 每遍强夯前均匀进行真空降水,共计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点管管长 3m,井点间距 2m,卧管间距 3m,要求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 50cm,孔口地面以下 50cm 内用粘土或淤泥封死。 降水至 ,连续 72 小时不断降水;同时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 35%,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 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 短井点管管长 3m,长井点管管长 6m,井点间距 3m,卧管间距4m。 要求 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 50cm,孔口地面以下 50cm内用粘土和淤泥封死。 第一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 ,连续降水 7天;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 32%。 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 短井点管管长 3m,长井点管管长 6m,井点间距 3m,卧管间距4m。 要求 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 下 50cm,孔口地面以下 50cm内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 第二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 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 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 以下,连续降水 7天。 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 30%。 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外围封管 外围封管井点间距 2m,管长 6m,井管滤头处灌 1米粗砂。 外围封闭管在强夯全部结束后方能拆除。 水位观测管 水位管布置标准为每小区 6孔,水位管管深 6m,滤头长 ,并要求测管周围灌粗砂。 土中含水量检测 每遍降水后均应检测土中含水 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时间。 含水量检测一般 1000 ㎡测 1组。 夯锤要求用 10T。 夯锤质量在制作加工时,允许偏差控制在500kg 以内,但不得小于 10T,夯锤直径为。 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和能量 第一遍夯点与第二遍夯点均为 4m 4m正方形布置。 第二遍夯点布置在第一遍夯印空缺位置的中心。 第三遍夯点布置在第一、二遍夯印空缺位置。 其中第一遍夯点布置时,最边上夯点中心离道路地基处理边线距离。 第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