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虚拟桌面技术方案介绍内容摘要:

之前各种个人终端数据将依然保存下来,包括桌面文件、 桌面 壁纸、 IE 收藏夹、 用户名密码 、 新建帐户 等; 新的工作终端接入网络后自动获得工作环境,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安装符合 企业 内 网办公人员 需要 的操作系统 和软件。 当有补丁、软件需要升级或者安装新的软件,管理员只需 对操作系统镜像文件 进行升级或者安装,保存重启后所有的工作终端都将获得升级和更新。 五 . 实施效果价值分析  统一策略强制终端管理:全面贯彻 企业 信息化的终端管理政策,保证终端的稳定可靠;满足 企业 安全管理要求。  防止各种终端风险:有效预防终端计算机本身的不稳定因素和针对内网的攻击;保证 企业 信息化平台的连续、稳定、可靠运行。  保证终端可控可管:集中管理、自动修复,有效提高管理方便性,极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可控终端管理,提高信息化资源使用效率, 提升 企业信息化的 ROI(投资回报率),保护信息化投资。  减少信息部门的终端维护成本:根据 IDC 调查数据表明,部署了虚拟终端云平台系统的单位和机构,配置和管理成本减少了 93%;技术支持电话的数量也减少了 72%。  采用云计算技术,符合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属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项目;  征对单位内部办公网固定 PC 用户建立私有云桌面平台,在不改造网络及利用现有 PC 的前提下,在服务器端部署 “ 和信 ” 虚拟终端管理 软件,实现终端操作系统由原来的本机引导改为网络服务器引导,这样对终端管理在系统安全及应用安全管理带来几方面的价值: 1 ) 终端的操作系统和软件稳定可用率超过 99%; 2 ) 终端补丁和病毒库升级率接近100%; 3 ) 终端系统重启后无毒无木马率接近 100% ; 4 ) 确保终端系统进行安全加固配置的比率 接近 100% ; 5) 终端高可用,如遇系统方面的运行问题(如死机、中毒、系统崩溃等)只需关机重启即可恢复运行 ; 6)基于驱动层的应用管理功能(远程控制、外设访问控制、客户端截屏、服务器集群、 arp 防火墙、流量控制、恶意网站防护、全磁盘加密、黑白进程名单等功能 ) 7)终端系统维护量降低 93%; 8)通过驱动层的外设介质 控制和个人安全磁盘的应用,实现一度程度上的重要数据保护管理;9)节省正版化的投入成本。 六 . 与 VDI桌面虚拟化对比 虚拟桌面基础架构( 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简称 VDI,)是许多机构目前正在评估的全新模式,它是基于早期的 RDP 协议和瘦客户机逐步演变而来的,也是目前国外 VMware 等国外虚拟化厂家长期鼓吹的模式。 VDI 旨在为智能分布式计算带来出色的响应能力和定制化的用户体验,并通过基于服务器的模式提供管理和安全优势。 它能够为整个桌面映像提供集中化的管理,相对于VOI 桌面虚 拟化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1)支持平板和手机等非 X86 平台的移动设备。 无论是 RDP、 HDX 还是 PCOIP等都支持通过非 X86 平台的移动设备访问虚拟桌面。 而 VOI 桌面虚拟化并不支持非 X86 平台的移动设备作为客户端硬件。 2)数据集中在服务器上。 VDI 桌面虚拟化的所有计算资源和数据都在服务器上,用户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接入并访问之前的数据,更换客户机不会影响之前的桌面会话和数据。 VOI 桌面虚拟化也可以实现数据集中在服务器上,对网络带宽的占用要高于 VDI 模式,通常建议在千兆网络环境下进行数据集中。 3)桌面迁移。 用户可以更换不同的客户机,通过相同的帐号登录桌面,桌面上的应用程序和数据不会改变。 VOI 桌面虚拟化不能完全支持桌面迁移。 当然在用户实际使用中是很少进行桌面迁移,特别在涉密行业是禁止桌面迁移,因为它将影响位置物理安全性。 但这一模式同时也存在着其固有的问题: 1) 服务器成本高。 在 VDI 桌面虚拟化架构模式下,用户桌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是运行在服务器上,用户在 PC 机、瘦客户机、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上基于 HDX、 RDP、 PCOIP 等协议访问虚拟桌面和应用程序,所有的运算资源都是使用服务器的,本地终端只是 作为显示和输入输出设备,因此对服务器的配置要求很高, CPU、内存和硬盘资源是按照单台高性能 PC*虚拟桌面数来计算的,单台高端服务器支持的数量通常控制在 60 台左右,超过时无法保证同时流畅运行大型软件。 按照大多数 VDI 厂家的方案,虚拟 500 台桌面需要投入的服务器硬件成本接近 100 万;对于很多用户而已,在已经购买了高性能 PC后还需要投入资金购买服务器,对原来 PC资源是一个极大浪费,甚至为了大量服务器还需要重新扩充机房和增加机柜。 而 VOI 模式下服务器的投入只有 VDI 模式的十分之一。 2) 软件兼容性问题。 由于 VDI 桌面虚 拟化是通过硬件仿真方式提供系统环境给用户,很多情况下和身份认证系统、终端安全审计系统、内网安全管理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