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古代的经济政策内容摘要:

跃 秦汉至隋唐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2.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国内市场扩大:( 人口增多,提供消费市场;一是国家统一、交通方便,加强转换机制)。 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增长( 唐初实行均田制,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改进工具,提高技术,丝帛、陶瓷、瓷器、纸张都有余力转为外销) 三、 对外交通发达 (将中国经济经由陆、海两途,带入亚洲地区,形成亚洲的经济圈)。 总之, 唐代中国经济已由贸易与技术转移,超越了国内经济,融入一个 亚洲的区域经济了。 三、古代商业发展拓展 宋朝商业 呈现“网络状”分布格局 ,即以大都市为中心,城镇市场为拱卫,乡村集市墟场为外围的分布状态。 城镇环绕都市,集市环绕城镇, 形成区域市场。 漆侠 《 宋代经济史 》 认为,宋朝 商品流动有两种运动形式 :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粮食、布帛等来自农村的产品 通过镇市向城市集中 ;一是 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 ,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产地大批量生产以后,由商人 运往各地经销。 商业与服务行业的发展 ,促使 人口向城市集聚。 有的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南宋则高达 %。 宋代的都市化,确实具有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据黄仁宇 《 中国大历史 》 说,当时 商品交换的价值 合计相当于 1500万~1800万盎司黄金,折成现在的价值,约合 60亿~ 70亿美元。 如此 庞大 的财货流通,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宋朝商业的发展,还表现在 政府对商利的重视和商业收入的巨大增长 上。 来自商业方面的收入要占到整个中央财政收入(包括货币与实物)的 1/3强。 在这种背景下, 货币也发生了突破性的变革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两宋的纸币由于机制的不完备,出现了许多弊端,但它作为最初的纸币在商业和金融发展进程中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在欧洲,瑞典是发行纸币最早的国家,时间在 1661年,比中国纸币的出现晚了 600多年。 明朝中后期,长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为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而市镇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明代中后期商业发展 为简单再生产或生活消费服务的商业仍是商业形态的主体。 这种“繁荣”的商业实际上是一种低水平的商业;为扩大再生产服务的商业还相当有限, 明中叶以后,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 明中叶以后出现的 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 ,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也正是从那时起,一 个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国际市场雏形初具 ,白银扮演了世界货币的角色。 全汉昇 《 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 》 中指出, 16世纪末每年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已超过七十二万两。 彭信威 《 中国货币史 》 也说,从1571年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白银,可能在四千多万两上下。 大量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对于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刺激。 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 ( 1)通过土地买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 2)租佃制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 3)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 1)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1)明清时期出现 “ 三言 ”“ 二拍 ” ,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 “ 海禁 ” 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四、古代重要的经济现象和政策 ( 1) 经济上, 对国家来讲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赋税收入。 对 农民来讲 ,造成普遍贫困,使之 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对 地主来讲 ,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 买田置地 ,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 2)政治上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选修一王安石变法背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 :北魏时,国家将 掌握的土地 实行分配,给 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 租税,服徭役和兵役。 意义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恢复; 有利于社会稳定。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 一均田制 二明赋税改革 重农抑商政策 : : ①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 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海禁 ” 与 “ 闭关锁国 ” 政策 : ( 1)从主观因素看: ①从明朝中后期起开始,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封建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入。 ②在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 2)从客观因素看: ①为了防御外国侵扰。 ②为对付抗清斗争。 : ①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