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变化对高校教师的深度影响内容摘要:

矩阵式研究机构: • 科研平台 —— 团队、基地、中心、实验室等。 • 大学管理组织创新:发展规划处、学科建设办、科技处、社科处等。 • 大学组织属性、学术体制化、学术组织创新等对教师学术职业及其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 学术体制化的含义: • 现代学术最具决定意义的特点就是其制度化,即随着现代的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学术是以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形态存在的,包括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学科化、职业化以及知识产出的学术成果的发表(出版)机构、资助评估机构等等。 • 这是现代学术和前现代学术的一个根本区别。 • 现在的大学、研究机构、专业化的学术评价制度、发表制度、基金制度等等,都是学术研究制度化的重要标志。 (陶东风) • 表现及其特征 : ( 1)“课题指导的知识生产机制大行其道,国家行政权力重新强有力地介入”(何怀宏) • “问题意识”就是“课题意识”。 学者个人、学术机构、机构的领导,精于此道者大获全胜。 • 课题滚雪球式再生产。 课题带来经费,还能带来课题,课题是继续申报的条件。 ( 2)知识生产的企业化模式 • 学术产业集群模式,示范性、优势、特色、竞争力学科等。 ( 3)“集体性知识生产机器” • “基地”、“中心”、“团队”日益强势,基地、中心等知识生产作坊鳞次栉比,滥竽充数。 ( 4)“学术带头人”(“包工头”)领军样态 • 专家 —— 所谓 “ 学者型领导 ” (其实多是 “ 领导型学者 ”)对课题和经费的垄断, 转包或发包现象普遍。 • ( 5)学术活动的行政化逻辑 • 学科(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术组织(国家或省级基地、中心、团队)、学术刊物和出版社(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课程(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学术作品和学术思想(国家、省级、市级)等等,都有“行政级别”。 • ( 6)学术评价机制 ——量化 • 挣工分的教授、填表教授、公关教授、满天飞教授。 • ( 7)科研、学术管理体制 ——照搬自然科学知识产出的评价取向和管理模式 • 追求量化,强调实用性(为经济建设服务,转化为生产力等等,片面强调应用性、强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还存在自然科学、特别是实用性技术科学的霸权问题。 • 学术体制化的根源: • 基于国家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理念和行动 •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带来的竞争。 • 基于行政化逻辑的管理主义理念和行动 • “强迫契约制”:行政管理条文中的霸王条款 ——不完成科研任务,就降级、降档、降薪等。 • 基于“精英主义”的“尚贤”规则 • 名人即精英:社会中的有杰出才能者。 • 打造领军人物 ——“学者”: “长江学者”、“黄河学者”、“紫江学者”、“龙江学者”、“珠江学者”、“赣江学者”、“闽江学者”;“泰山学者”、“天山学者”、“攀登学者” … … • 基于“政绩工程”的“GDP”理念和作风 • 筑巢盖庙:基地,中心,平台,团队 …… • 高等学校( 2800所)的科层排序: ( 1) “ 985学校 ” ( 39所) ( 研究型大学) • 2所(清华、北大) 优先发展大学; • 7所(复旦、上交大、西交大、中科大、浙大、南大、哈工大) 重点建设大学( C9联盟); • 30所 (南开、武大、山大、大连理工等 ); ( 2) “ 211学校 ” (共 112所;有 73所),重点大学 ( 研究教学型大学) ( 3)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本和二本大学, ( 4)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本院校,( 教学研究型大学); ( 5)无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本学院 (包括三本,共 1112所本科院校 )( 教学型大学); ( 6)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1276所); ( 7)成人高校、民办高等学校( 412所)。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 112所(包含独立学院 13所),其中中央部委属 5所,省属 54所,市属 18所,民办 35所。 • 按办学层次分 ,本科院校 63所,高职院校 49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 22所。 • 在校生: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其中本科生为 ,高职专科生为 ,博士生,硕士生。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达 %。 • 研究生培养机构 50个,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