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内容摘要:

生阴长,相互协调,则“阴平阳秘”,而虚热自除。 东垣曰:“甘温能除大热。 ”尤在泾曰:“温之则浮焰自熄,养之则虚火自除,”即对此症而言也。 所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选用补中益气汤。  健脾升陷法  本法常用于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清不升浊不降之证。 证见内脏下垂,面黄消瘦,腹部重坠,声低气短,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肢体沉重,舌淡齿痕,苔白,脉细无力。 治以补益脾气,升提举陷,予补中益气汤合七味白术散加减。  升清降浊法  《 灵枢 本输篇 》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 ”大便阻塞不通者,古人有开肺气的治法。 叶天士于 《 临证指南医案 》 中 “肠痹”一门,遵丹溪治肠痹,必开肺气,谓表里相应治法。 亦《 内经 》 所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但“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又为肺气宣通之必具条件也。 利用某些药物既可升又可降,在定向上存在二重性。 从而达到戴裕光教授所说的“升清可以促进降浊,降浊又能促进升清”的目的,可选用验方升降汤。  心脾双补法  用于心脾两虚,脾气虚弱,心神失养之证。 心悸失眠,多梦,健忘胆怯,纳少腹胀,气短倦怠,月经失调,或崩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宜健脾益气,补心宁神,选用归脾汤。  疏肝和胃法  用于肝气犯胃型,证见胃脘胀闷 ,,攻撑作痛 ,嗳气频作,每因情志剌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畅。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 治当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胃宜降则和”。 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 胃寒则泛清涎,胃热则食入即吐;过饱则宜消其食,过饥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治疗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 1和胃利胆法 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 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胆随胃降,故立和胃利胆法。 胆附于肝,肝胆郁热,气滞血行不畅,故右上腹、胁下阵发性剧痛,呕吐黄水,小便黄,脉弦数。 遵照 《 内经 》 所谓“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方用四逆散。  1养胃安神法  因情志抑郁,心脾受损,脏阴不足而设立养胃宁心法。 《 金匮要略 》 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此法常用于脏躁证。 方用甘麦大枣汤。  1活血化瘀法  用于胃痛瘀血之证。 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痛时持久,甚至呕血黑便,食后痛甚,舌暗红,脉涩。 选丹参饮、失笑散。 如噎膈多属食管痉挛、狭窄、肿块等的临床表现。 病位常见于食管的上、中、下段及贲门。 症见食不得入或食入反出,伴吐涎沫,大便干燥如羊屎。 病因多属忧郁、伤酒、过食咸菜等。 病机属“津枯气结”瘀血阻滞,治可用养胃开结法,用通幽煎。  1辛开苦降法  湿热之气触自口鼻,若脾胃虚弱,内外相引,阻塞气分,三焦同病,湿则太阴,热则阳明,湿热郁蒸,常致清窍不灵,发热不退,此湿遏热伏,邪在卫分、气分,治宜清宣温化,化其浊,逐其秽。 若湿重于热,肺气失宣,热蒸多汗,头昏头重,胸闷不饥,口渴不饮,便尿不爽,午后发热,状若阴虚,胸闷呕恶,饮食不入者,可与三仁汤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