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泻下剂内容摘要:

内 结 阳 气 不 足 附 子 — 温里祛寒 辛宣温通 阳气被郁 — 发 热 体失温煦 — 畏寒肢冷 阳虚寒凝 舌苔白腻 脉 弦 紧 大 黄 — 泻下积滞 臣 细 辛 散寒止痛 方剂学 【 配伍特点 】 通过辛热之附子、细辛与苦寒之大黄配伍,使大黄寒性受制约而泻下之功保存,相制为用,去性存用,使本方能温下寒积,温阳通便。 【 辨证要点 】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方剂学 【 典型病案 】 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二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 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 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 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 方剂学 依吾法两剂可愈。 ”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 ”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大黄 12g,乌附 9g,细辛。 并曰:“此为 《 金匮 》 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据云:“果两剂而瘥”。 (何任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 .第 1版 .浙江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6~ 167) 方剂学 温 脾 汤 《 备急千金要方 》 方剂学 【 组成 】 大黄 五两( 15g) 当归 干姜 各三两(各 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各二两(各 6g) 【 方歌 】 温脾汤用参附姜,归硝甘草与大黄, 攻下冷积温脾阳,阳虚冷积代表方。 【 功用 】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 主治 】 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剂学 【 方解 】 温 补 脾 阳 攻 下 冷 积 君 脾阳不运 腑气不通 阳虚冷积证 冷积内停 脾阳不足 附 子 — 温散寒凝 阴寒里实 苔白不渴 脉沉弦迟 大 黄 — 荡涤积滞 腹痛便秘 喜得温按 阳气不布 — 手足不温 臣 干 姜 芒 硝 当 归 — 温中祛寒 — 润肠软坚 佐 使 人 参 甘 草 — 益气调药 益气养血 方剂学 【 配伍特点 】 配伍特点: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特点。 【 辨证要点 】 本方是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 临床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方剂学 【 类方鉴别 】 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 组成 同 大黄 附子 异 当归 干姜 人参 芒硝 甘草 细辛 功用 同 温阳泻下,攻下寒积 异 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 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 主治 同 寒积腹痛便秘 异 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 寒积腹痛里实证,证实无虚 方剂学 【 典型病案 】 邵某,男, 55岁。 2020年 12月14日初诊。 便秘痈疾己 5年余,每用麻仁丸、开塞露等可解,停药则秘结如故。 此次己 7天未解伴腹胀纳呆, 而色姜黄,头昏乏力,平 素脘腹冷痛、得暖则舒, 舌淡白、边有齿印,脉细 滑。 方剂学 此乃脾阳虚弱,温运无权。 遂投温脾汤加味:淡附片 (先煎 )、熟军、当归、肉从蓉各 l0g,干姜 89,党参、生白术各 15g,肉桂(后下)、甘草各 5g。 日 1剂,水煎,上、下午各服 1次。 服 1剂后即解出硬粪块少许,当天又解软便 1次,腹中觉暖。 以后每 1~ 2天解软便 1次, 10剂后腹胀纳呆等消失,头昏乏力减轻,改投归脾丸善后。 半年后随访大便正常。 [卑其新 .温脾汤临床应用举隅 .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20(5):267] 方剂学 第 节 润下剂 :适用于津枯肠燥所致大便秘结证。 症见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等。 :常用滋阴养血润肠药如麻仁、柏子仁、杏仁、肉 苁蓉、当归等为主 组成方剂。 方剂学 麻子仁丸 《 伤寒论 》 方剂学 【 组成 】 麻子仁 二升( 500g) 芍药 半斤( 250g ) 枳实炙,半斤( 250g ) 大黄 去皮,一斤( 500g) 厚朴 炙,半斤一尺( 250g ) 杏仁 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250g) 【 方歌 】 麻子仁丸能润肠,枳朴杏芍蜜大黄, 胃肠燥热 脾约证,服后大便能通畅。 【 功用 】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 主治 】 胃肠燥热, 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剂学 【 方解 】 行 气 通 便 润 肠 泻 热 君 麻子仁 — 润肠通便 燥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