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药的炮制内容摘要:

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物 ,干燥 , 研散。 6. 去心:某些药材的 “ 心 ” (指木质部 )有时需要除去 , 如远志 ,常用的去心方法是将药材用水稍行泡润 , 剖开抽心。 三、火制 1. 烘 :是将药材置于近火处或利用烘房或烘箱 , 使所含的水分徐徐蒸发 , 以便于粉碎和贮藏。 2. 焙 :或称烘焙 , 是用文火烘干 ,不需经常翻动 , 如当归 、 防风等饮片及水蛭 、 土鳖虫等动物药材。 3. 炒 :种类很多 , 一般是将药材放在铁锅中翻动加热。  1) 清炒 (净炒 ):将药材直接放在锅中翻炒。 炒黄 :用较小或中等火力 , 炒到药材微黄色或微带焦斑为度 , 如炒苍术 、 炒黄芪等。 炒焦 :用较大火力 , 炒到药材外部焦褐或焦黄色 , 内部淡黄色为好 , 如焦槟榔 、 焦六曲等。 炒炭 :用猛火炒到药材外面焦黑色 , 内部焦黄色。 炒炭的目的 , 是为了减低药材的性能或用于止血。 2) 麸炒 :是利用蜜炙过的麸皮来拌炒药材 , 并利用麸皮冒烟将药材熏黄。 麸炒后可矫臭 、 健胃及减低副作用 , 如枳壳 、 白术等。 3 盐粒炒 :食盐拌炒药材 , 可谓“ 烫 ” 的一种 , 如牛膝。 4) 米炒 :通常炒到米粒与药材皆显黄色。 米炒是为了减低药材的燥性 , 如沙参 、 党参等。 5)土炒 :用灶心土 (伏龙肝 )拌炒。 由于灶心土具有碱性 , 可以中和胃酸 , 炒后使药性缓和 , 如土炒白芍 、 白术。 4. 烫 烫的温度较高,一般 200~300℃。 先将洁净的砂或其他辅料加热,加入药材,烫至泡酥。 常见的有: 砂烫:如穿山甲、龟板等,易使所含成分煎出。 蛤粉烫:温度要比砂烫低,适用于胶类药材,如阿胶炒烫后便于磨粉应用。 还有滑石粉烫、盐粒炒、蒲黄炒,经制后的药材其组织疏松,粘度减低。 5. 煅 :药材经过高温 (一般 700℃ 以上 )处理 , 使其在结构上或成分上有所改变 , 有: 铁锅焖煅 、 铁锅煅 、 坩锅煅 直接火煅 、 灰火焖煅 、 炉火焖煅 6. 淬 :是将药材由较高的温度移入低温的液体中 , 使其温度骤然降低 ,矿物类如自然铜 、 磁石 、 赭石等 ,在煅烧到红时取出投入醋中 , 就可使 质地疏松 , 易于粉碎。 7. 炙 即炒的一种 , 不同之处是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