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港口水域布置内容摘要:

舶实际航向与真航向保持一风流压偏角 γ。 船舶以风、流压偏角在导航中线左右摆动前进所占用的水域宽度称为 航迹带宽度。 船船航行的 S形路线 船舶真航向与风流压偏角 航道有效宽度 第五章 港口水域布置 —— 航道、锚地 式中: n—— 船舶漂移倍数 γ —— 风、流压偏角 (。 ); ⑵航道宽度 W W 取值除了 A外,两侧还留有实 C,双向航道两道间留有安全距离 b取一倍船宽。 比较标准的航道宽度为: 单向 W=5B, 双向 W=8B。 第五章 港口水域布置 —— 航道、锚地 ⑶ 航道转弯 航道转弯是不可避免的。 船舶在航道弯曲段航行,由于船舶在转向时的漂动和必须以投影宽度通过弯道,要求的宽度比电线段大。 需要加宽的数值与转向角 φ 和转弯半径 R 有关。 航道转弯半径 R 和加宽方式应根据转向角 φ 和设计船长确定。 当 10176。 < φ≤30 176。 , R=( 3~ 5) L 宜采用切角法加宽;当水域狭窄,切 角困难时,经论证可采用折线切割法 加宽。 当 φ > 30 176。 , R=( 5~ 10) L, 可采用折线切割法加宽。 航道转弯段加宽示意 ( a)切角法。 (b)切割法 n一航道转弯处采用折线切割法 加宽的等分折线段数 第五章 港口水域布置 —— 航道、锚地 单双自航道的选聚根据港口营运的繁忙程度和航道长度 LK而定。 此外还与航速有关。 图 LKt —— 船在航道内不相会,单向航道。 LK≥ t —— 船在航道内必相会,双向航道。 t —— 最忙时一个方向航行船舶的时间间隔。 由于 t的随机性,单向航道常出现船等道的现象。 分通航水深和设计水深,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第五章 港口水域布置 —— 航道、锚地 二、锚地 锚地的规模可根据排队论的理论和数学模拟的方法推算。 对新建港口的锚地,其锚位数可根据港口的重要性,按在港船舶保证率 90%—— 95%相应推算锚位数。 对扩建的港口,可近似地将扩建部分视为新建港口推算锚位数。 应选在靠近港口、天然水深适宜、海底平坦、锚抓力好、水域开阔、风、浪和水流较小,便于船舶进出航道,并远离礁石、浅滩以及具有良好定位条件的水域。 必要时应进行扫海测量及底质取样等工作。 锚地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锚地的边缘距航道边线的安全距离 :港外锚地不应小于 23倍设计船长。 港内锚地采用单锚或单浮筒系泊时不应小于 1 倍设计船长,采用双浮筒系泊时不应小于 2倍设计船宽。 第五章 港口水域布置 —— 航道、锚地 ⑵ 港外锚地水深不应小于设计船型满载吃水的 倍。 当波高 (H4%)超过 2m时,尚应增加波浪富裕深度。 港内锚地水深应与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相同。 ⑶锚地底质以泥质及泥沙质为好,沙泥质次之。 应避免在硬粘土、硬砂土、多礁石与抛石地区设置锚地。 ⑷应避免在横流较大的地区设置双浮筒锚地。 锚地面积主要取决于锚泊位数量和系锚方式,单个锚泊位在各种系泊方式下所占面积不同。 ⑴单锚系泊 —— 为一圆域(海港锚地) 优点 :船受力小,可随风、流等转动。 常用于外海锚地 缺点 :占水域面积很大,且各锚地间浪费一定的水域。 单锚系泊水域尺度 R— 单锚水域系泊半径 (m)。 L— 设计船长 (m)。 h锚地水深 (m)。 第五章 港口水域布置 —— 航道、锚地 式中: R—— 单浮筒水域系泊半径 (m)。 r—— 由潮差引起的浮筒水平偏位 (rn),每米潮差可按 lm计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