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微生物的分类内容摘要:
这对于追溯传染病来源、流行病调查以及病原菌的检测鉴定有重要意义 . (三)氨基酸的顺序和蛋白质的分析 蛋白质是基因的产物 ,.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直接反映 mRNA顺序而与编码基因密切相关 . 因此 ,可以通过对某些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比较来分析不同生物系统发育关系 ,序列相似性越高 ,其亲缘关系愈近 . 因此可以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资料构建系统发育树和进行分类 . (四)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比较 DNA和碱基组成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 ,是目前通过直接比较基因组进行生物分类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 [(G+C)%] 2. 核酸的分子杂交 DNA— DNA杂交 、 DNA— rDNA杂交 、 核酸探针 第三节 病毒的分类 一、 病毒分类机构 二、 病毒分类原理及其依据 三、 病毒的分类系统 四、 病毒分类现状 五、 病毒的命名 一、病毒分类机构 1966年莫斯科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 1973年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是病毒分类与命名的国际权威机构 二、病毒分类原理及其依据 原理 :强调其分类和命名的 稳定性、实用性、认可性和灵活性。 稳定性 是指病毒名称及其隶属关系一旦确定下来,就应该尽可能的保留。 实用性 是指病毒分类体制应该对病毒学研究领域是有用的。 认可性是指病毒分类阶元和名称应该为病毒学研究者乐意接受和使用,所以,认可性也是实用性的必然结果。 灵活性 是指病毒分类阶元可以依据某些新发现而进行重新修订和再确定 二、病毒分类原理及其依据 依据 病毒粒子特性 抗原性质 病毒生物学特性 病毒粒子特性 病毒形态 :如大小、形状、包膜和包膜突起的有无,衣壳结构及其对称性; 病毒生理生化和物理性质 :如分子量,沉降系数,浮力密度,病毒粒子在不同 pH、温度、 Mg2+、 Mn2+、变性剂、辐射中的稳定性; 病毒基因组 ,如基因组大小、核酸类型、单双链、线状或环状,正负链, G+C所占的比例、核苷酸序列等; 病毒蛋白 ,如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数量,大小以及功能和活性,氨基酸序列等; 病毒脂类 含量和特性; 碳水化合物 含量和特性。 病毒抗原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病毒抗原性质 : 包括病毒血清学性质与其抗原的关系。 病毒生物学特性 : 包括病毒天然的 宿主范围 ; 病毒在自然状态下的 传播与媒介 体的关系; 病毒的 地理分布,致病机理,组织嗜亲性 ; 病毒引起的 病理和组织病理学特点。 三、病毒的分类系统 Order目 一群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科。 基因组不同,但有相似的基因组次序、结构及复制方式,甚至编码相似的功能蛋白的共同保守序列。 词尾virales – Family科 词。第三章微生物的分类
相关推荐
sin(i*pi*x/L)。 end if a+b, F=subs(F,x,xLa)。 end %换回变量区域 例 : syms x。 f=x*(xpi)*(x2*pi)。 [A,B,F]=fseries(f,x,6,0,2*pi) A = [ 0, 0, 0, 0, 0, 0, 0] B = [ 12, 3/2, 4/9, 3/16, 12/125, 1/18] F =
的累计行驶里程数做为使用期限的量标。 是把汽车总的行驶里程与年平均行驶里程之比所得的年限做为使用年限的量标,即 T折 =L总 /L年 (年) 式中: T折 — 折算年限 (年 ); L总 — 总的累计行驶里程 (Km); L年 — 年平均行驶里程 (Km/年 )。 按折算年限基本上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一致统一指标。 这种 (使用年限 )表示方法即反映了车辆的使用情况、使用强度
基酸含量的变化0510152025303510 20 30 40 50 60 适熟 烤后 dmg/g下中上 叶片成熟过程中下部叶氨基酸含量呈现 V形变化趋势 烟草叶片成熟过程中FAA含量变化0510152050 60 适熟 dmg/g下中上烟草叶片成熟过程中T A A 含量变化02468101250 60 适熟 d%下中上 调制期间组分 1蛋白( F1蛋白)降解,游离氨基酸增加
物性 45一次平切角二 次平切角二 次平切角一次平切角一次平切角二 次平切角18 090一次平切角{ 1 11 } n 型 { 1 00 } n 型 半導 體{ 1 11 } p 型 半導 體 { 1 11 } p 型 半導 體圖 38 代表性晶圓片的 {111} n型矽半導體、{100} n型矽半導體、{111} p型矽半導體、以及 {100} p型矽半導體等示意圖 63 第三章
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某些抑制剂会抑制某些代谢途径的进行,同时会使另一个代谢途径活跃,从而获得人们所需的某种产物或使正常代谢的某一中间物积累起来。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甘油。 在发酵液中加入亚硫酸氢纳,它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生成加成物,反应式如下: CH3CHO+NaHSO3 CH3 CH OH OSO3Na 这就使乙醇代谢途径中的乙醛不能成受氢体,而使 NADH在细胞中积累,从而激活
iU CCR BC 2信号源T图 基本共发射极交流放大电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基极偏置电阻 RB—— 基极电源 UBB经 RB把电压加在 集电极负载电阻 RC—— 电源 UCC经 RC把电压加在 以共发电路为例,图 : 晶体管 T—— 在交流信号激励下,把直流电源 UCC 的能量转化为输出交流电压。 集电极上,保证 CB结反偏;同时 RC还将集电极电流的变化转化为电压的变化。 基极上,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