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性早搏的治疗策略内容摘要:

衰竭的频发 NSVT患者也可考虑用胺碘酮。 恶性 VPB  这些患者因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变而可能引发 SVT和 VF,但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 VPB/NSVT不是引起猝死或使死亡增加的直接原因,而只是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 治疗对策包括:寻找和确定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指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 QT离散度和压力反射敏感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 )。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不明确。 二级预防则主要针对发生于无急性冠心病事件时的 VF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的存活者。 •恶性 VPB  已有的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应首选 ICD,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总的来说不可靠,其中 CAST试验已提示 Ⅰ 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改善患者预后,且显著增加器质性心脏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风险,使心肌梗死后的频发 VPB/NSVT患者猝死增加 3倍,总死亡率增加。  Ⅱ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 β受体阻滞剂,为降低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和总死亡率的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首选药物。 •恶性 VPB  Ⅲ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可减少心肌梗死后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风险,但对所有原因所致的死亡率降低不显著。 胺碘酮是除 β受体阻滞剂之外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后 (无论是否有 VPB或左心功能不全 )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风险的又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作为无条件接受 ICD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一级预防的药物,或与 ICD联合使用。 一般多考虑以胺碘酮为主、索他洛尔为辅的选药原则。  对心功能差的老年患者首选胺碘酮,心功能好的年轻患者可用索他洛尔。  Ⅳ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拉帕米可用于终止 QT间期正常,由配对间期极短的 VPB引发的多形性 VT,也用于左室特发性室速或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 •恶性 VPB、原发病治疗  冠心病伴明显心功能不全者出现频繁或复杂的 VPB/NSVT,其猝死的危险增大。 最有效的治疗是处理心肌缺血,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措施。 倘若进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心肌缺血得以纠正后心律失常仍然存在,则应注意心功能状态。 若左心室射血分数 ≥40%,可不需进一步治疗;若< 40%,则应行电生理检查,如果能诱发出 SVT,则植入 ICD;若未诱发出 SVT,药物治疗即可。 β受体阻滞剂和 ACEI能降低总死亡率,在无禁忌证时均应使用,胺碘酮也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恶性 VPB、原发病治疗  轻度心功能不全伴 VPB/NSVT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严重心功能不全伴 VPB/NSVT未排除缺血性心脏病,胺碘酮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 心肌肥厚时, NSVT对预测猝死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但其阳性预测率较低,且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猝死发生率。 因此其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  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 VPB/NSVT,因药物治疗并不降低总体死亡率及猝死发生率,在无症状时也无需药物治疗,但如确有症状,应采用上述缓解症状的治疗原则。 •植入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