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课程培训教材(尹邓安主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觉; • 深度知觉;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 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单 76p197)(单 77p197) • 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通常, 3岁能辨别上下, 4岁能辨别前后, 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 展的最重要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单 78p198)。 23 二、记忆的发展 • 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 •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 出现“认生”现象 (单 79p198) ,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 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 •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 三、思维的发展。 • 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单 80p198)。 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轰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单81p198)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 直观性和行动性。 • 间接性和概括性。 •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 思维的狭隘性。 • 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 24 四、言语的发展 •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 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等(单 82p199)。 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单 83p199)。 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单 84p199)。 • 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单 85p199) ,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单 86p199)。 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 (单 87p199)。 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 —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单 88p199)。 •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单 89p199)。 25 (二 )婴儿言语的发展 • 语音的发展 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 04个月),多音节阶段( 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 912个月) (单 90p200)。 • 词汇的发展:婴儿在 1岁到 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 50左右,到 3岁能达到 1000左右。 • 句法的发展。 1岁半到 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 (单 91p200)。 其发展过程如下: 1岁到 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 1岁半到 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单 92p200)。 26 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 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单 93p200)。 • 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发性微笑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单 94p200)。 • • 自我性微笑:婴儿出生 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单 95p200)。 •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周 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单 96p200)。 • •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 (单 97p201) ,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7 (二)哭的发展 • 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婴儿啼哭有 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最初的哭声多属于胜利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 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 (三)恐惧的发展 • 本能的恐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 预测性恐惧 (单 98)。 预测性恐惧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单 99p201) )。 28 二、气质 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 : • 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 • 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 • 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 (单 100p201)。 • 三、社会性依恋 •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 会化的重要标志 (单 101p202)。 •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单 102p202) •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 • 特殊情绪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 单 103p202) • 安全型依恋(占 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 回避型依恋(占 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 反抗型依恋(占 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 29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 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单 104p202)。 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 威廉 .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单 105p202)。 • (一)主体我的发展( 5~15个月) 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 9~1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 (二)客体我的发展( 15~24个月) 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 (单 106p202)。 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 第四单元 • 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 4试新经验 (单 107p203)。 •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30 附: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 • 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 • 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 • 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 • 母亲的态度是溺爱的,孩子的性格是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 • 母亲的态度是忽视的,孩子的性格是社会性的,冷酷、攻击的,情绪不安定,但创造力强; • 母亲的态度是拒绝的,孩子的性格是神经质的、反社会的、粗鲁的、冷淡的,企图引起人们的注意; • 母亲的态度是残酷的,孩子的性格是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 • 母亲的态度是民主的,孩子的性格是独立的、直爽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会的、创造的; • 母亲的态度是专制的,孩子的性格是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以我为中心、大胆的。 31 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 •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36岁 (单 108p203) • 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单 109p204)。 • 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 (一)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 (单 110p204)。 • (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单 111p204)。 • (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 (单112p204)。 • (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 (单 113p204)。 • (五)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接触紧张、恢复健康 (单 114p204)。 • (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单 115p204)。 32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 2岁婴 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单 116p204), 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 • ( 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 • (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 • ( 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 • ( 4)具有想像的特点,如骑竹竿,竹竿似“马”的性质寓于“骑”中,从而有骑马的想像。 • ( 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 •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 (单 117p204)。 • (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单 118p205) 独自游戏; 平等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 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 (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 (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 (四)培养健全的人格; • (五)增强体质。 33 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 • 言语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单 119p205)。 • (一)词汇的发展 • 词汇量的增加 3岁词汇量有 1000左右, 6岁 3000左右, 7岁 4000左右。 •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 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单 120p206)。 •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4 二、记忆的发展 •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 • (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 (三)记忆策略形式 ( 1)记忆策略的发展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多为 5岁以前的儿童;二是过渡阶段,一般为 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 (单 121p207) ( 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特征定位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复述策略,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 • 三、思维的发展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