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责任工程师培训讲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具有足够的韧性和抵抗脆性破坏的能力,主要通过降低含碳量、限制 S、P等杂质元素含量、通过微量合金元素细晶强化、固溶强化,配合正火或正火加回火处理获得良好的低温韧性。 不含镍低温钢含碳量低、合金元素含量低,冷裂倾向小,焊接性良好;一般不需预热; 含镍低温钢具有冷裂倾向小,当厚板焊接或拘束较大时应预热;焊接材料应严格控制杂质元素含量防止 37 热裂纹;焊接尽量采用小线能量,多层多道焊控制层间温度; ( 3)低合金耐热钢 耐热钢分为热稳定钢和热强钢,热稳定钢具有高温下抗氧化或耐气体介质腐蚀性能。 热强钢在高温下既能抗氧化性同时具有一定的高温强度。 耐热钢按合金成分的质量分数分为低合金( 5%以下)、中合金( 510%)和高合金(大于 10%)耐热钢三种。 合金系列有 Mo、 MoV、 CrMoV等。 具有低的含碳量,由于合金元素含量不同具有珠光体耐热钢(合金元素含量%以下,具有 P+F组织);贝氏体耐热钢(合金元素含量 35%,具有 B+F组织) ,主要以退火状态或正火 +回火状态供货。 耐热钢中单独加入钼时在高温长期工作会产生组织 38 不稳定现象,需要加热 CrNb等合金元素,进一步提高钢的蠕变强度和组织稳定性。 耐热钢具有较高的冷裂倾向和再热裂纹敏感性焊接时应采用预热、焊后后热和及时热处理等工艺措施。 ( 5)奥氏体不锈钢 A、不锈钢的类别 不锈钢分为不锈钢和耐酸钢,不锈钢是指在大气、水等弱腐蚀介质中耐腐蚀的钢。 耐酸钢是指在酸碱盐等强腐蚀介质中耐蚀的钢,耐酸钢一定是不锈钢。 不锈钢分为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 a、铁素体钢 含铬量为 1728%的高铬钢,主要作为热稳定钢; b、马氏体钢 — 以铬 13系列和铬 12系列为基多元合金钢。 39 c、奥氏体钢 — 高铬镍钢及高铬锰氮钢等的奥氏体钢;有以 188为基的耐蚀钢和 2520为基的热稳定钢。 d、双相不锈钢 — 铁素体和奥氏体相各占 50%不锈钢; B、奥氏体不锈钢以固溶状态交货,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 加工硬化性很高,高温加热会产西格玛相和晶间腐蚀现象。 C、奥氏体不锈钢较易焊接但具有如下焊接问题: a、热裂纹 — 具有较高的热裂纹敏感性 b、晶间腐蚀倾向 — 通过焊接热输入造成接头敏化产生晶间腐蚀。 c、应力腐蚀开裂 — 较大残余应力的存在使奥氏体不锈钢容易产生应力腐蚀开裂。 40 d、焊接接头脆化 — 限制铁素体数量是改善低温韧性和防止高温脆化的主要措施; D、双相不锈钢的特点: a、强度高综合性能好、抗点腐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和腐蚀疲劳性能优异 b、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对热裂纹不敏感,焊接过程中需要控制线能量,保证相比例在 3070%范围内。 c、常用的双相不锈钢有 022Cr23Ni4MoCuN、 022Cr25Ni7Mo4CuN、 022Cr25Ni7Mo4N等。 E、不锈钢复合板 是以碳素钢和低合金钢为基层,采用爆炸或其他方法,将一面或两面整体连续的包覆一定厚度不锈钢的复合材料。 a、通常采用爆炸法( B)、轧制法( R)、轧制 爆炸法( BR)、堆焊方法等; b、复合材料特点。 强度高、耐蚀性能好、价格低廉 41 c、复合板经过复合后需要进行热处理,覆层以酸洗钝化或抛光处理交货,按批检验;按同牌号、同规格、同工艺、同热处理制度组批。 d、性能指标有:界面结合率、力学性能、工艺性能等 e、表面质量要求无气泡、结疤、裂纹、夹杂等缺陷。 五、附件 ( 1)材料质量控制环节和控制点一览表如下表 ( 2)材料、零部件质量控制系统程序文件 ( 3)材料、零部件质量控制验证性资料 文件、质量记 ( 4)材料质量控制系统控制程序图 (附录 C) 42 (1)材料质量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控制环节和控制点一览表 控制环节 控制点 (1)合格供方评审。 (2)采购文件审批。 (3)采购订货 、复验入库 (1)材料质量证明书审查。 (2)实物检查。 (3)复验。 (4)材料入库审查。 (5)材料代号编制及标记。 (1)保管质量检查。 ( 2)标记恢复确认 . (1)材料代用审批 . (1)实物复核。 (2)材料代号标记及标记移植 (标记和标记移植 ) (1)附加检验。 (2)使用前复核。 (3)加工过程标记移植确认 . 43 (2)程序文件: ②原材料 (板、管、锻、螺 )采购、验收复验、保管、代用、发放、回收、标记管理规定 / ③焊接材料 (焊条、焊丝、焊剂、气体 )„„( 同① ) ④外协 /外购件 /安全附件 „„( 同① ) ⑤标记和位置及移植规定 [内容;(指令号)、材料代号、 [规格(厚度 )]、(焊工)、( NDE)、检验确认等 ] (5)依照 ≪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 ≫第四章第三十一条编写 ≪ 手册 ≫该章内容。 P27 44 (3)记录报告: ①产品主要受压元件使用材料一览表 (含焊接材料 ); ②受压元件 (锻件 )产品质量证明书 /合格证 /质量检验报告; ③受压元件 (封头 )产品质量证明书 /合格证 /质量检验报告 (含监检证书); ④供方评审记录 / ⑤材料申请 /采购 / ⑥材料入库 /领用发放 / ⑦原材料 / ⑧材料代用申请单; 45 1理化质量控制系统 一、概述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是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对用于压力容器产品的焊接试验(包括焊接工艺评定)、材料复验、产品检验和试验的相关试验试样按相关标准规定的程序和验收标准要求进行试验和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称为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 其地位和作用: 1)是压力容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确保理化实验程序和试验要求符合规定要求; 3)确保理化检测数据结果准确、可靠; 目的:确保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要求的理化试验方法、程序正确,数据准确真实,为压力容器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依据。 46 二、理化检验责任工程师职责和任职条件 理化检验工程师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相关压力容器法规、标准; 2)编制、修订和贯彻理化质量系统有关文件; 3)理化试验报告的审核和数据信息处理管理; 4)理化检验工作质量分析、质量核查和管理评审; 5)监督检查理化检验质量系统,确保理化检验质量系统有效运行; 6)配合人事部门对理化检验质量系统人员的培训; 8)负责组织对理化检验分包方的评价和分包方质量控制的评价。 47 9)建立健全理化检验质量系统,向质保工程师汇报体系运行情况 理化检验责任工程师任职基本条件 1)本单位职工(具有劳动合同) 2)从事理化检验至少 3年,且取得理化检验人员岗位证书; 3)具有压力容器专业知识,工程师或以上技术职称; 4)严格执法、有一定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5)熟悉并正确运用压力容器、理化检验法规、标准,并能正确贯彻执行; 6)熟悉国内外理化检测技术现状和先进理化检测技术,具备独立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48 三、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构成 1)完善的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 保证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正常运转,对理化检验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必须建立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通过制定控制程序和岗位职责,即对理化检验委托程序、试验过程、试验设备管理、报告程序、试样及技术资料管理等材料控制环节和控制点的管理采用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 主要程序文件和支持性文件如下: ( 1)理化检验管理制度 ( 2)理化试验分包管理制度 ( 3)试剂采购、保管、使用管理制度 ( 4)试验操作规程等组成 2)质量体系运行的验证性文件 49 为了证明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有效运行及其正确性,在理化检验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在各控制点采用表、卡、单等形式进行理化检验质量记录,为理化检验质量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为证实、可追溯性、预防和纠正措施提供依据。 如理化检验委托单、试验报告等。 3)质量体系的主体部门、人员的职责和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质量体系的运行需要明确主管部门、配合部门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落实各级理化检验人员的岗位职责,它们也成为理化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部分。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根据本单位的理化试验装置和质保体系组成情况, 50 建立适用本单位容器生产,理化检验责任工程师负责制的、质保工程师监督检查的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体系: 1)充分评估公司理化试验仪器和设备能力,制定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建立方案; 2)明确主管部门、配合部门及他们之间的协作关系 理化检验涉及的质量控制部门,试验制备、试验等部门及人员岗位职责应作出原则性规定。 3)建立健全各项理化检验管理制度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规定理化实验的试验程序、 51 质量控制环节即控制点控制方式及审批程序,主要如下: ( 1)理化设备仪器的使用管理 建立设备、仪器、工具的技术档案和采购、使用、维护保养、周期检验校验管理制度,使理化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等的数量、性能、精度符合标准要求; ( 2)人员培训考核管理 建立理化检验人员培训、考核管理制度,确保理化检验从业人员能熟练进行理化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的性能,能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理化检验作业,持证上岗。 ( 3)试剂的采购、保管、标准液配置等的管理 建立化学试剂采购、保管、标准溶液配置及分析用水管理制度,确保化学试剂是在具有生产许可证、规范供应厂家(商)采购,并根据化学试剂的性能特点制定相应保 52 管、发放管理制度,确保试剂不混淆、不乱用、不失效并安全存放。 制定标准溶液配置规程,实现标准液体分析用水规范、有效管理,使用于试验的液体符合标准规定。 ( 4)理化检验过程管理 A、试验委托 按相关标准要求,规定理化检验的委托程序、委托内容、及委托验证性文件及试件验收标准等内容,确保委托内容真实、准确反映委托项目,为检验的真实性、准确性提供基础。 B、试验记录及报告 建立理化检验过程程序、原始数据记录和试验审批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实验按相关标准规定进行相关参数测量、编号、标记、数据记录等过程参数记录报告,实现 53 试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和有效性。 C、试样管理 对试样制备、留样和保存作出规定,确保试验试样制备、尺寸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试验试板余料、试样存放按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处理。 D、技术资料存档管理 理化检验部门应建立资料管理制度,确保理化检验法规标准充分、现行和有效;建立理化检验资料存档管理制度,建立理化检验台帐,妥善保存理化检验资料,确保理化检验有据可查。 ( 5)分包管理制度 对不能进行的试验项目实施分包时,应对分包方评价及分包项目质量控制等作出规定 54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运行 理化检验质量体系的运行依赖于建立健全的理化检验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文件制定完成后,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责任人员应严格按规定进行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监督检查,指导理化检验系统相关人员做好理化检验质量体系的运行工作: 1)学习贯彻法规和理化检验体系程序文件规定; 2)指导体系相关人员按体系程序文件要求开展理化检验活动; ( 1)设备、仪器使用管理 应具有所承担试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