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政策概论内容摘要: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57 對產業的保護 • 許多開發中國家時常採取保護性的經濟政策,以協助萌芽中的產業茁壯,免受國際競爭的壓制。 十九世紀時,美國即以高關稅來保護國內產業的成長,到今天美國與許多歐洲先進國家還是刻意保護其農業與若干工業 • 美國目前則從過去的高度保護轉變為極力推動開放,過去當它是一開發中國家,它強力反對對智慧財產的保護,今天它則堅持保護的姿態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58 產業政策成功要素 • 發展國內或國外市場 • 東亞國家之成功乃因其高度倚賴進口 • 長期發展人力資源也較間斷式的發展計劃為有效 • 總體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妥善使用也攸關重要 • 所得的分配也不能偏廢 • 當然還必須重視研究與發展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59 地理因素 • 日本的領頭作用也值得深思 • 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外來的威脅等等) • 邊陲對軸心的依賴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0 障礙 • 產業發展政策的障礙: – 文化 – 生產體系 – 公私制度的缺憾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1 產業的培植 • 先進技術的引用:困難、發展不足、經濟的不穩、政治的動盪 • 跨國企業與本地企業:企業育成的成功與否。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2 可能之瓶頸 • 資本主義的利弊,攸關產業發展的成功與否 • 經濟危機常造成瓶頸,不過也可能產生轉機 • 科技的發展絕對不可忽視 —技 術的移轉常為注意焦點 • 設施與能力發展的不帄衡,則常造成產業發展的致命傷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3 雙邊以及區域貿易協定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4 多邊協商與區域協定 • 在過去半世紀以來,全球貿易體系主要透過 GATT主導的多邊貿易談判來予以維繫, GATT後來則由 WTO接手進行更體制化的規範行動 • 到了 1980年代末期,各國對烏拉圭回合進展的漸感不耐,乃思以雙邊或區域協定來推動全球經濟之整合,這又與多邊協商途徑產生了一種相互競爭的態勢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5 雙邊與區域協定的興起 • 雙邊與區域協定比多邊協商的歷史要久遠,早在 1860年英法即簽訂了無條件最惠國待遇的喀布登條約 (Cobden Treaty),其他歐洲小國也相繼仿效,簽訂類似的條約 • 1950年代有關關稅同盟 (customs union)等區域協定理論的發展,也促成另一波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的興起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6 區域協定的型態 • 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area)是一種普遍的區域貿易協定,簽署國採取差別性的待遇,對成員國的進口障礙(依據原產地法則)全部或大幅降低 • 關稅同盟是另一種區域協定,除了自由貿易區的措施外,簽署國還採取共同一致的對外關稅及其他貿易限制措施 • 以上為最主要之兩種區域貿易協定,其他還有所謂共同優惠關稅 (mon preferential tariff)、共同市場 (mon market)、經濟共同體 (economic munity)、貨幣聯盟等等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7 戰後世界經濟體系的重建 • 戰後的布列敦森林協定 (Bretton Woods)所產生的國際貨幣基金 (IMF)與世界銀行兩大組織,靜待第三個組織 —以 哈瓦納公約 (Havana Charter)為基礎的國際貿易組織 (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qtion)之成形,惜因美國國會的反對,而只得以 GATT這個過渡協定來取代,直到五十年後 WTO的成立才告完成 • 這也突顯了世界多邊與區域貿易安排多年來崎嶇的遭遇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8 區域貿易協定的效果 • 兩國簽訂了貿易協定,因降低彼此的貿易障礙,會增加相互的貿易量,這稱為貿易擴張(trade creation)效果 • 非會員國原來對協定簽約國的輸出,則會部分被成員國之輸出所取代,因而造成貿易的減少,這稱為貿易移轉 (trade diversion)效果 • 兩種效果對協定成員國都造成正面的效果,但對其他非會員國則可能產生負面的作用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69 規模經濟的利益 • 如果一小國能藉由區域貿易協定的貿易擴張而達到生產的經濟規模 (scale of economy),將有助於其發展帅兒產業,進一步達成工業化的目標 • 規模經濟產生成本降低之效果,使得協定會員國之生產者與消費者均獲得利益 • 不過,要達成規模經濟效果,並不見得需要形成區域貿易協定,片面給予優惠性貿易待遇,也可達成此目的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0 促進市場之競爭 • 區域貿易協定也可鼓勵廠商進入其他會員國的市場,如此可降低後者國內獨占廠商的市場力量,促進其市場的競爭性。 競爭性的提升將有利於降低產品價格,使消費者獲得利益 • 不過,自由貿易協定所造成貿易的擴張,也許只是增加了市場之區隔(本地貨與進口貨的區隔),不見得即會提升競爭性,所以反而不若規模經濟效果來得重要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1 減少相互傾銷與增加產品種類 • 有一種情形為相互傾銷,兩國相互以較低價格將產品銷售到對方市場(而以本國之較高價格來支持)。 此時若兩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將反而使得相互貿易因而減少,不過本國產品的國內價格也將降低,這也是因為經濟整合促成市場的競爭性,而使國人福利上升 • 此外,因貿易的擴張而導致產品種類的增加,也有益於成員國的消費者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2 非關稅貿易障礙 • 隨著關稅與貿易數量限制的消除,各國逐漸以國內措施來達成限制貿易的目的,諸如通關程序、產品標準與許可證、產品標示規定、智慧財產之執行、直接投資政策、監控與專業執照體系等,都會對貿易的進行造成阻礙效果 • 有些區域整合協定即針對這些措施,達成相互調和與消除的協議(譬如見歐洲聯盟) • 此外,許多開發中國家亦希望藉由區域貿易協定達成促進區域貿易,乃至經濟改革之目的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3 已開發國家之區域整合 • 歐洲聯盟:由歐洲煤鋼共同體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而至於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發展而來。 最近除了擴大會員體範圍之外,還注意其他深化經濟整合的議題,包括共同標準、消除妨礙貿易之產業與商業管制、貨幣聯盟等等 •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將 1988年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延伸包括墨西哥,而成為一包含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之區域協定,更希望藉以促進墨西哥的經濟改革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4 開發中國家之間的區域協定 • 在已開發國家帶領之下,開發中國家也嘗詴成立他們自己的區域貿易協定,亞洲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進展較明顯,不過其他如中東、北非等也嘗詴與歐聯建立諸如地中海自由貿易倡議,乃至於沙哈拉非洲大陸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5 亞洲區域協定 東協自由貿易區 (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東協 (ASEAN)是亞洲成立最久的政治與經濟合作組織, 1992年發起成立 AFTA,於 2020年全面實行 • 亞太自由貿易區 (AsiaPacific Free Trade Area):區域開發中國家與美加、日本、紐澳等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包含了大部開放經濟體,希望有一天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6 拉丁美洲 • 泛美洲自由貿易區:許多中南美洲國家希望藉由 NAFTA的擴大,將他們納入其範圍 • 南美共同市場 (MERCOSUR):南美國家對區域整合比中美及加勒比海國家更為積極,這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與烏拉圭,自1991年成立關稅同盟至今,在消除貿易障礙方面頗有進展 • 智利的選擇:智利最近採行關稅全面降為 11%的政策,一方面成為 Mercusor的附屬成員,一方面積極尋求成為 NAFTA的成員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7 泛西半球 • 1994年倡議的泛美洲自由貿易區,希望組成一包含整個西半球的區域協定 • 加上美國也希望有朝一日能與歐洲聯盟連結,成為一泛大西洋自由貿易區 (PanAtlantic Free Trade Area)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8 WTO與區域協定 • 從 1947至 1995年, GATT與 WTO共被告知了超過 100個的區域經濟協定(其中有些已不存在,或無關緊要)之成立。 他們對 WTO的影響究竟如何。 • 1995年 WTO秘書處的報告指出:「大致說來,區域與多邊經濟整合彼此為互補,而非相互排斥。 」區域協定往往能夠超越多邊架構,同時他們在服務業與智慧財產方面的規定,也為烏拉圭回合談判鋪了路 • 其他諸如環境標準、投資與競爭政策等協定,也為 WTO所仔細研究之中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79 WTO允許區域協定的成立 • 基本上,區域貿易協定是違反 WTO對所有會員帄等待遇之原則,不過 GATT第二十四條則於某些條件之下,允許區域協定之例外情形:只要這些協定能使得成員國之相互貿易更為自由,同時不對其他國家產生更多的貿易障礙 • 依據第 24條,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同盟必須降低或消除集團內絕大多數部門之關稅與其他貿易障礙,而非成員則不應因區域協定而遭遇更多的貿易限制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0 WTO對區域協定的監督 • 服務業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 GATS)第五條亦有有關服務業區域整合之規定 • 其他 WTO協定裡也有允許開發中國家加入區域或全球關稅與其他貿易障礙之減讓的規定 • 1996年二月 WTO執委會成立了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 (Committee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以檢視區域協定對多邊貿易體系的影響,以及其與多邊安排之間的關係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1 世界貿易組織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2 百年前世界貿易先盛後衰 • 一般人都以為世界是持續朝貿易開放的境界發展,實際上當我們追溯到十九世紀時,我們卻發現當時實極為自由開放,不論產品、人民以及資金,都在全球快速流通。 所以二十世紀到了末期,只不過是回復到十九世紀末的景況罷了 • 一百年前「全球化」的景象,在二十世紀初開始呈現衰落。 1922年美國國會通過 FordneyMcCumber關稅法,大舉提升進口關稅。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各國更極力嘗詴升高關稅,希望將進口需求導向國內產品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3 美國力圖振衰起蔽 • 1929年一月,全球總貿易金額大約為三兆美元,而到了 1933年三月,則大幅縮減到不及一兆美元。 其中,美國在 1930年通過的 SmootHawley關稅法,整個顛覆了世界貿易體系 • 二次戰前美國曾嘗詴挽回此頹勢,不過戰爭的一觸即發,使得美國徒勞無功 • 戰後,重建規劃者希望設計一套規範國際商業的法則,並發起設立國際貿易組織 (ITO),不過遭到美國國會於 1950年的否決,而告胎死腹中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4 GATT微弱的開端 • 1947年各國協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ATT),模仿當時美國所簽雙邊協定的互惠做法,並期望以 ITO為正式組織之依歸。 隨著 ITO的失敗, GATT只好勉強暫時充當國際貿易組織的角色 • GATT並無實際執行的機制,它的一些法則,一旦受到各國國內政治與利益團體的挑釁,頓時遭到忽略。 這也導致農業、紡織與成衣之被排除於法制之外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5 美國支持 GATT的時盛時衰 • 從 1940年代末期到 1980年代中,殘缺不全的GATT體系卻表現得出人意外的成功。 這部分要歸功於美國國會,許多國會議員為了避開利益團體的壓力,乃授權美國總統盡力以達成國際貿易協定,只要美國總統有能力與他國達成協議,國會即全力支持。 就這樣完成了許多回合的貿易談判 • 到了 1980年代中以後,由於美國對外的大幅貿易赤字,國會在利益團體驅使之下,開始介入對貿易的規範,貿易保護浪潮於焉展開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6 新回合、新挑戰 • 雷根政權為了阻擋保護浪潮,乃於 1986年極力推動新一回合的貿易談判,亦即烏拉圭回合 (Uruguay Round)多邊談判 • 烏拉圭回合觸及諸多方興未艾的議題:區域貿易協定的興起,農業及紡織與成衣尚未受到規範,人們開始希望對服務業貿易有所協議,美國等高科技與創新國家希望保護其智慧財產,而貿易爭端也需要一個較好的解決機制。 這都被納入烏拉圭回合的談判範圍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87 WTO因勢利導而產生 • 由於需要一正式組織以協助貿易爭端的解決, WTO於焉成立。 一國若違反對WTO該盡的義務,將不再可完全身免,因為 WTO會有所行動。 至於 GATT,它還是存在,扮演著包容各種協定的角色 • WTO並無多大左右政府政策的權力,只不過在其監督之下,各會員國可較有秩序地進行並執行貿易之協商 國際貿易政策概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