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现代仓储库存管理内容摘要:

)。 巴雷特在 1897年研究社会财富分配时,收集了许多国家的收入统计资料,得出收入与人口关系的规律,即占人口比重不大( 20%)的少数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大部分( 80%),而大多数人( 80%)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很小部分( 20%)。 由此他提出了所谓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结论。 • 195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董事长迪基对公司所属某厂的库存物品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上述原理适用于储存管理,将库存物品按所占资金也可分成三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采购、储存策略,尤其是对重点物品实行 ABC分类分析的重点管理的原则。 • ABC分类管理法的原理 • 仓库保管的货物品种繁多,有些物品的价值较高,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或者对保管的要求较高;而多数被保管的货物价值较低,要求不是很高。 如果我们对所有的货物采取相同的管理方法,则可能投入的人力、资金很多,而效果事倍功半。 如何在管理中突出重点,做到事半功倍,这是应用 ABC分析方法的目的。 • 一般地,人们将价值比率为 65%80%、数量比率为 15%20%的物品化为 A类;将价值比率为 15%20%、数量比率为 30%40%的物品化为 B类;将价值比率为 5%15%、数量比率为 40%55%的物品化为 C类 • ABC分类的步骤 • 1. 分析本仓库所存货物的特征。 这包括:货物的价值、 重要性以及保管要求上的差异等。 • 2. 收集有关的货物存储资料。 这包括各种货物的库存量、出库量和结存量。 前两项应收集半年到一年的资料,后一项应收集盘点或分析时的最新资料。 • 3. 资料的整理和排序。 将所收集的货物资料按价值(或重要性、保管难度等)进行排序。 当货物品种较少时,以每一种库存货物为单元统计货物的价值,当种类较多时,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