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燃烧理论基础内容摘要:

量:  向周围介质散失的热量 ( 对流 +辐射 ) Tq ~239。 222 qqq )( 039。 2 TTCVGq p )()()( 002 bfd TTSTTVSTTVSq  四、 可燃混合物着火与灭火分析  将两组曲线综合在一起 , 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 1) 熄火状态; ( 2) 可能着火 , 正常燃烧;也可能熄火; ( 3) 正常燃烧 五、 关于着火温度的说明  着火温度不是物性参数 , 随所处热力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  各种实验方法所测得的着火温度值的出入很大 , 过分强调着火温度意义不大 ,  如 , 褐煤堆 , 如果通风不良 , 接近于绝热状态 , 孕育时间长 , 着火温度可低于大气温度。  着火温度的概念可以使着火过程的物理模型大大简化。  严格上 , 只说着火的临界条件或着火条件:使系统在某个瞬时或空间某部分达到高温的反应状态。  实现这一过渡过程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为着火条件。 六、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 随反应的进行,放出能量,抵偿 E后,多余的为反应热(发热量) —— 放热反应  反之为吸热反应  活化能小 , 化学反应速度较快 , 当 E4 104kJ/mol,极快;  活化能大 , 化学反应速度较慢 , 当 E4 104kJ/mol,极慢; 第三节、 链式反应(连锁反应) 一 、 链式反应理论的产生 许多化学反应,几乎所有的燃烧反应,均不简单地服从 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定律。 如:氢气与空气的反应 在某些温度和压力下爆炸,在另一些温度和压力下不爆 炸,如: 冷焰, 低温时,磷、乙醚的蒸汽氧化。 022 222 HOH 二、链式反应原理  活化来源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中间产物 — 活化中心,  活化中心与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本身消失,反应的结果又产生新的活化中心  通过活化中心进行反应要比原作用物直接反应容易得多,只需较少的活化能 三、链式反应的分类  新的活化中心的数目等于或大于原有的活化中心的数目 不分支反应 分支反应 链式反应分为 四、氢气与空气的反应 —— 分支链式  爆炸反应  反应开始  H原子为活化中心, M为任何活化分子  中间反应  一个 H参加反应,经过一个链后形成 H2O,又同时产生三个 H活化中心,再引起三个分支反应 022 222 HOH MHMH  22OHOH  02 (慢)OHHHO  2OHHHOH 22 相加得, HOHOHH 33 22 五、分支链式反应的特点 存在孕育期 ( 诱导期 , 感应期 ) , 当活化中心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发生反应。 反应自动加速 , 并可以在等温下加速到极大的数值。 第五节 火焰传播  一 . 火焰传播理论的实用性  燃料燃烧过程中 , 火焰的稳定性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极大。 电厂燃烧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密切。 例如 , 煤粉管道中某一处着火后 , 火焰迅速蔓延 、 扩散 , 导致制粉系统着火或爆炸。  了解火焰传播的知识 , 有助于掌握燃烧过程的调整要领 , 对稳定着火和防止爆燃极为重要。 二、火焰传播的形式  层流火焰传播  缓慢燃烧的火焰传播是依靠导热或扩散使未燃气体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