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典经济学在英国的发轫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内容摘要:

伯纳德 曼德维尔( 1670—1733)出生于荷兰。 1696年移居英国。 由于他的主要学术经历在英国,被列入英国思想家的行列。  1723年出版 《 蜜蜂的寓言 ——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 》 ,引起轰动。 米德尔塞克斯郡法庭就判定此书 “ 是在扰乱社会秩序 ” , 是 “ 一种公害 ”。 主要经济思想  ( 1)分工思想  1) 社会分工 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有效手段。 社会发展是分工深化的结果。  2)分析了 工序分工 的作用。 以钟表生产为例,其精细的分工是钟表准确和精美的保障;  3)提出国与国之间利用自己的 优势 组织生产,再通过交换满足彼此需求,可以促进相互间的利益。 国际分工 和国际贸易 ( 优势理论,只是未区分绝对和比较优势 )  ( 2)节俭的悖论( 曼德维尔悖论 ) 节俭对个人而言是美德,对社会却是罪恶。 节俭带来的是失业增加,商业衰落和经济崩溃。 相反,奢侈对个人而言可能是劣行,对社会则可能是好事。 因为奢侈增加需求,刺激发明,投机和钻营,促进社会的繁荣。  在蜜蜂的王国里,开始过着奢侈、铺张的生活,社会一派欣欣向荣。 后来,崇尚节俭的品德盛行,于是, “ 一切技艺和技巧都相继丧失 ” ,不仅挥金如土的富豪绝迹,劳动者也无处求生。 “ 手工业者 ——不再有人订货;艺术家、木工、雕石工 ——全部没有工作而身无分文 ”。 社会陷入萧条。  ——伯纳德 曼德维尔: 《 蜜蜂的寓言 ——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年版, 《 中译本序言 》 , P9 ( 3)自利与社会利益 1) 人的自利本性  “ 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难以驾御的动物。 ”  “ 人类的行为,不论是出自生命自保的冲动,还是为个人荣誉而产生的善举,其动机都发端于利己心。 所有的一切行动,都起源于利己心 ”。  “ 一切利他的或者仁爱的德行,实际上只是想获得他人的赞美或者避免受到谴责,因而不过是利己主义的伪装 ”。  除自利外,没有任何别的道德。 2) 自利与社会利益的实现 “ 无数的人们都在努力 , 满足彼此之间的虚荣与欲望 , 到处都充满邪恶 , 但整个社会却变成了天堂 ”。  A、 自利为人的行为提供动力 “ 人,只有被他的欲望所唤醒的时候,才会努力;当这种欲望处于潜伏的状态,没有什么东西唤起它们时,人的优点和才能就永远不会被发掘出来。 这台迟钝的机器,就可能恰似一台没有风时的庞大风车。 ”  个人对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追求, “ 是使我们成为社会生物的伟大原则,是毫无例外的一切职业和事业的牢固基础、生命力和支柱;我们应当在这里寻找一切艺术和科学的真正源泉;一旦不再有恶,社会即使不完全毁灭,也一定要衰落。 ”  B、 制度 对人的自利行为的规范  “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桥梁是 制度。 只有形成一种既能促进又能合理引导利己冲动的法律和社会制度 , 才可能保证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中产生促进社会利益的结果 ”。  “ 不是人之善,而是 制度 ,会使坏人也可为大众的利益服务 ”。 (四)、大卫 休谟的经济思想  生平和著作  主要经济思想 ( 1) 人性与私有制的产生 ( 2) 货币数量论 ( 3) 利息论 ( 4) 国际贸易理论 ( 5) 通货膨胀有益论 生平和著作  大卫 休谟( 1711——1776年),  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出身于苏格兰没落贵族家庭。  主要论著: 《 论商业 》 、《 论货币 》 、 《 论利息 》 、《 论贸易平衡 》 、 《 论赋税 》 、 《 论社会信用 》 ,这些论著收集在 1752年出版的《 政治论丛 》 中。 主要经济思想  ( 1) 人性与私有制的产生  关于人性: 自私和贪欲是人的本性。  人的欲望是人劳动的唯一动机;  (分工条件下)一个人劳动不能满足人的多种欲望才产生交换。  人性与私有制的产生:  在人的自然本性中,自利是最基本的天性。 稀少 ——占有 ——财产的私有制。  私有制是在资源稀少条件下人们为实现自我利益而达成的 协议。  “ 没有人能够怀疑, 划定财产、稳定财物占有的协议 ,是确定人类社会一切条件中最必要的条件。 ”  ——休谟: 《 人性论 》 ,商务印书馆, 1983, P532  ( 2)、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最初由博丹、孟德斯鸠提出。  休谟强调货币数量对商品价格的决定作用。  “ 一切东西的价格取决于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比例,任何一方的重大变化都能引起同样的结果 ——价格的起伏。 看来这是不言自明的原理。 商品增加,价钱便宜;货币增加商品就涨价,反之,商品减少或货币减少也都具有相反的倾向。 ”  “ 商品的价格总是与货币的数量成比例的。 ”  ——大卫 休谟: 《 休谟经济论文选 》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P3 29  1)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货币量。 如果货币增加,商品价格就提高。  2)货币的增加并不会使一国富裕,而只会使物价上涨。  ——反重商主义。 对贸易差额论的批判  第一, “ 货币 ……只是人们约定用以 便利商品交换 的一种工具。 它不是机器上的齿轮,而是一种使齿轮的转动更加平滑自如的润滑剂。 ” p29  “臣民,只要拥有大量的商品,就是幸福富裕的; ……与贵金属之多寡无关。 ” P35  第二, “ 货币一多,百物腾贵 ,这是亦步亦趋、形影不离地伴随老牌商业的一种不利情况。 ” P32  货币增加,物价上涨,降低国际竞争力。  第三,担心贸易会使金银大量外流, “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毫无根据的杞忧。 担心钱币会离开一个有人力有工业的国家,就像担心所有的泉源和江河会干涸一样。 ” P53 ( 3)、利息论  利息率主要反映 真实资本 (即生息的借贷资本)的 供给 与需求,而供求因素又受到 “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 的影响。  农业生产阶段,利息率很高。 因为缺乏一个储蓄者阶级, 借贷资本供应不足 ,而需求旺盛。  “ 挥霍成性的地主们会在收到钱的那一刻便 悉数花掉。 而乞丐般的农民既无手段也无眼光,也无雄心。 仅为生计去获得上述贷款。 ”  随经济发展,利息率有下降趋势。 原因是借贷资本供给增加。  因为出现了一个对获取利润具有 “ 冲动 ”的由商人和制造商组成的阶级。 他们克己节俭,且 “ 对赢利之爱超过对享乐之爱 ”。 当资本获得积累之后. “ 丰裕会使价格下降 ” ,同时利润率乃至利息率都会降低。  ——亨利 威廉 斯皮格尔: 《 经济思想的成长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P182 ( 4)、国际贸易理论  1)相互依存的国家之间经济关系  2) 绝对优势理论 1) 相互依存的国家之间经济关系  国际贸易中的国与国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 一国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  “ 社区中其他若干成员的富有有助于增长我自身的财富。 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 他们消费我所在行业的产品,作为回报,又向我提供他们行业之所产。 任何国家也无需恐惧其邻国会在各个行业与手艺上提高到如此程度以致不再需要他们的产品。 ”  ——大卫 .休谟: 《 休谟经济论文选 》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P29  “一般地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业发展和财富增长,非但无损于,而且有助于所有邻国的商业发展和财富增长。 ” ——P69  “我直言不讳地承认:不但作为人类的一员,我要为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甚至法国的商业繁荣而祈祷,而且作为一个英国国民,我也要为它们祈祷。 至少,我深信:如果英国和所有这些国家的君主和大臣们采取这种高瞻远瞩的仁慈观点和睦相处,英国和所有这些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  ——休谟: 《 论贸易的猜忌 》 ,载 《 休谟经济论文选 》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P72 2) 绝对优势理论  各国自然条件不同,各有优势生产不同产品。  欲望的多样化使人们向往一切尽善尽美的商品。  因此,各国应该按照 绝对优势 进行分工,进行国际贸易。  “ 造化赋予不同国家以不同的才能、气候和土壤 ,从而为各国的交流通商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只要各国始终保持勤劳和文明。 而且,一个国家的技艺愈发展,它对勤劳邻国的需求就愈大。 人们在变得富足和熟练之后,总向往获得一切尽善尽美的商品;由于拥有大量的商品可用于交换,他们就进口一切外国商品。 ”  ——休谟: 《 论贸易的猜忌 》 ,载 《 休谟经济论文选 》 ,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 P70 ( 5)、通货膨胀有益论  货币供给和价格上升之间存在 时滞。  贸易顺差 ——货币供应增长 ——支出的额外扩张而导致的收入与就业的扩张。  有重商主义残余。 对凯恩斯的影响。  “虽然商品价格的腾贵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可是这种腾贵并不紧跟着这种增加而来,而是需要一些时间 ,直到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