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摘要:

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 …… 而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这位执掌苏联大权 18年之久、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苏共总书记是苏联最终走向瓦解的罪魁祸首。 那么,历史上的勃列日涅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 31%, 1975年上升到 67%,工业生产从 30%上升到 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 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 1965年的 10m2,提高到 1981年的 16m2。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 ,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 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 70岁。 —— 李振城 《 苏联兴亡的沉思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点在 工业 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前期有所发展 : 后期逐渐停滞: 70年代初,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 苏联社会陷入因境。 前二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容乐观 1985年 54岁的 ————上台,他会采取什么措施。 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 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 “ 加速战略 ”。 经济 政治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 政治多元化 ,实行多党制, 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苏联改革已经是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喷发来 …… 苏联解体一发而不可收拾 1991年 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了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 8•19”事件 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 《 阿拉本图宣言 》 的签署。 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