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内容摘要: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例 3: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的一、二句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 这一对照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意境。 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1.欲扬先抑法; 2.欲抑先扬法。 七、抑扬 例 1: 《 闺怨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 先扬后抑 的手法,先写少妇 “ 不知愁 ” ,后面才说她 “ 悔 ”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 闺怨 ” 的主题。 例 2: 叶绍翁 《 游园不值 》 应怜履齿印苍苔,晓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 欲扬先抑法。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动静结合,既可以 以动衬静 ,也可以 以静写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八、动静结合 例一: 《 山居秋暝 》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其它的例子: 李白的 《 望庐山瀑布 》 “遥看瀑布挂前川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王维的 《 鸟鸣涧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以动衬静。 王籍的 《 入若耶溪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 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毛泽东的 《 沁园春 雪 》 中的“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 ”是 以动写静。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九、正侧结合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白居易 《 杨柳枝词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 《 从军行 》 )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十、虚实结合 例 1:李白的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是虚景。 例 2:柳永的 《 雨霖铃 》 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例 3:欧阳修的 《 踏莎行 》 :“ 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 4:李煜 《 虞美人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是虚景。 例 5:姜夔 《 扬州慢 》 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 》 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 《 虞美人 》 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犹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 《 雨霖铃 》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设想别后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十一、工笔 也称细描,或工笔细描,原来也是绘画的一种笔法,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 我国古代工笔画很多,用工笔写的诗几无。 这里是为了与白描对举,将它列举出来,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下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