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茶与禅内容摘要:

都要有一定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又是创造不朽艺术的一种精神源泉。 日本茶人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 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一般的茶会都留有茶会记。 二、茶道的思想 (三)独坐观念 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 《 茶汤一会集 》。 原文是这样的: (茶事完毕 )主客均须怀有恋恋不舍之情,共叙离别之礼。 客人走出茶室,步入露地,轻手轻足,不得高声放谈。 静静转身,行回头礼。 主人更应谦恭,目送客人身影至无。 其后,若将中门、隔扇、窗户立即统统关上,甚为不知风推情趣。 一日之功化为乌有。 送毕客人,也绝不能急于收拾。 须静静返回茶室,独入茶席,独坐于炉前。 追想客人话语之余音,惆怅客人此时不知行至何处。 今日,一期一会完了,静思此日之事不可重演,或自点自服,这才是一会机意之功。 此时,寂寞逼人,相语者只有茶釜一只,别无他物。 诚为不自得难至其境也。 二、茶道的思想  所谓“独坐”,是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 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 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做“主体的无”。  由此可见,茶事确是一场净心清魂的佛事。 茶人也不愧为在家的僧人。 茶室可比做寺院的佛堂。 茶道真可谓是一种新型的宗教。 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 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下面具体介绍一些典型的墨迹,以此探讨茶与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无、本来无一物 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 “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 无、本来无一物  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 无、本来无一物  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 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 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 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 “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梦 梦  “梦”是追悼茶事上常用的墨迹。 “梦”一个字集中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人生观。 人是注定要死的。 人生是短暂的,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