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内容摘要:

劳动,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 小农场有利于就业,以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  农业技术并不全部是规模递增的  也有规模中性的农业技术,如新的杂交水稻品种等 贝利( 1979)等的实证研究  贝利( R. A. Berry)等 1979年对巴西、肯尼亚、墨西哥、印度等 20个国家的农业进行了横向比较,对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等 6个国家农业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 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  如果以居住所有制的小农场代替不在所有制的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是巨大的  这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 中国为例: 1959- 1978,农业总产值总共仅增长 %, 1952- 1978年人均净产值增长为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1978年仅相当于 1952年的%  1978年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 %,其中制度的贡献率是 %(林毅夫, 1995)。 农业技术进步 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 图解  案例  理论前提 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  1970s初由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 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 →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 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  不均衡瓶颈的出现是诱致技术进步的关键,通过市场将企业家、发明者和科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上 图解  机械技术进步  生物技术进步 机械技术进步( 1)  劳动   P   Q  土地 机械技术进步( 2)  初始的均衡由土地 ——劳动价格比率曲线和技术条件下的等产量线相切决定, P  如果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稀缺,地租相对于工资下降,产生新的劳动 ——土地价格比率。 它会诱致新的生产技术(联合收割机)。 新的等产量线与新的劳动 ——土地价格比率曲线相切与 Q,劳动减少,土地和机械增加 生物技术进步( 1)  土地  P  Q  化肥 生物技术进步( 2)  如果土地变得稀缺,地租会上升,而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价格相对下降,产生新的化肥 ——土地价格比率。 它会诱致新的生产技术(对化肥反应较大的生物技术)。 新的等产量线与新的劳动 ——土地价格比率曲线相切与 Q,土地使用减少,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增加 案例  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  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  绿色革命 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  美国是典型的地多人少的国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稀缺的非均衡非常突出  于是科学家和发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摆脱收割、耙草、捆扎、脱粒等工序劳动的约束上  联合收割机发明,促进了资本和土地对劳动的替代 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  日本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国家  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节约土地的生物技术,如育种技术、肥料技术、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绿色革命  1960和 1970s,在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但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已无可能  1960s中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物技术(主要是高产良种)在墨西哥和菲律宾的实验室获得突破,对化肥反应很大,但规模中性  高产良种迅速推广短短几年推广至总种植面积的 5070%,粮食产量大增(大米增产 12%),世界 1/2的小麦产地和 1/3的水稻产地产量增加 1- 2倍,缓解了饥荒程度,缓和了物价上涨,以前的粮食进口大国,如印度,印尼等,可以实现粮食的自给。 理论前提  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必须能够正确的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  因此政府要在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大努力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  速水和拉坦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更多地承担组织和资助技术进步的责任,原因包括:  农业技术 Ramp。 D预期收益小且不确定性很大,私人不愿承担  私人部门即便愿意承担也会偏重于资本密集型机械技术的研究,而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生物技术的研究(很难获得垄断收益,专利、花媒等)  科技人员的贡献应得到补偿和奖励 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  扩大供给  扩大需求 扩大供给  技术进步还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有技术的推广、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最终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 推广、教育培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私人不愿承担,应由政府承担  以中国为例(农技推广等) 扩大需求  预期利润=(收益-成本) ( 1-风险)  增加收益(技术的质量和效果)  减少成本(技术的价格、相关的投入)  减少风险(诚信、保险、技术培训、日常维护和支持) 其他政策支持  价格政策  投资政策  信贷政策 价格政策  以往剪刀差价格政策的前提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 改善农业贸易条件的好处  实施的难度  政策的选择 前提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 假设:农民对价格变化几乎没有反应;因此可以以农业剩余补贴工业化  但贝尔曼( 1968)等的研究表明农民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有意义的和很大的  在基础设施良好、农业投入品丰富、市场发育比较好的国家,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很敏感  中国为例  不利的农业贸易条件实际上是涸泽而渔的做法 改善农业贸易条件的好处  改善农业贸易条件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提高  进一步可以增加投资,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实施的难度  粮价提高  如果工资不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将下降  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政府的选择  补贴(高价进,低价卖;但支撑时间不长)  保持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 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相对保证农民收入 投资政策  对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道路桥梁、通讯邮电、仓储运输、教育等)由政府支持  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承担小型项目 信贷政策  加强信贷竞争  制度创新(格莱明银行、团体贷款等)  政策性银行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绿色革命的问题 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革命的问题  绿色革命成果明显  但带来一系列问题:化肥使用带来的问题、农药使用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农业发展战略  发展生态农业(无机肥、害虫的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  农业政策调整(调整那些破坏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政策、鼓励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 当前中国经济已具备打“农村牌”的条件( 1) 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