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内容摘要:
劳动,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小农场有利于就业,以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 农业技术并不全部是规模递增的 也有规模中性的农业技术,如新的杂交水稻品种等 贝利( 1979)等的实证研究 贝利( R. A. Berry)等 1979年对巴西、肯尼亚、墨西哥、印度等 20个国家的农业进行了横向比较,对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等 6个国家农业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 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 如果以居住所有制的小农场代替不在所有制的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是巨大的 这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中国为例: 1959- 1978,农业总产值总共仅增长 %, 1952- 1978年人均净产值增长为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1978年仅相当于 1952年的% 1978年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 %,其中制度的贡献率是 %(林毅夫, 1995)。 农业技术进步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图解 案例 理论前提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 1970s初由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 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 →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 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 不均衡瓶颈的出现是诱致技术进步的关键,通过市场将企业家、发明者和科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上 图解 机械技术进步 生物技术进步 机械技术进步( 1) 劳动 P Q 土地 机械技术进步( 2) 初始的均衡由土地 ——劳动价格比率曲线和技术条件下的等产量线相切决定, P 如果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稀缺,地租相对于工资下降,产生新的劳动 ——土地价格比率。 它会诱致新的生产技术(联合收割机)。 新的等产量线与新的劳动 ——土地价格比率曲线相切与 Q,劳动减少,土地和机械增加 生物技术进步( 1) 土地 P Q 化肥 生物技术进步( 2) 如果土地变得稀缺,地租会上升,而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价格相对下降,产生新的化肥 ——土地价格比率。 它会诱致新的生产技术(对化肥反应较大的生物技术)。 新的等产量线与新的劳动 ——土地价格比率曲线相切与 Q,土地使用减少,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增加 案例 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 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 绿色革命 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 美国是典型的地多人少的国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稀缺的非均衡非常突出 于是科学家和发明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摆脱收割、耙草、捆扎、脱粒等工序劳动的约束上 联合收割机发明,促进了资本和土地对劳动的替代 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 日本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国家 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节约土地的生物技术,如育种技术、肥料技术、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 绿色革命 1960和 1970s,在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但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已无可能 1960s中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物技术(主要是高产良种)在墨西哥和菲律宾的实验室获得突破,对化肥反应很大,但规模中性 高产良种迅速推广短短几年推广至总种植面积的 5070%,粮食产量大增(大米增产 12%),世界 1/2的小麦产地和 1/3的水稻产地产量增加 1- 2倍,缓解了饥荒程度,缓和了物价上涨,以前的粮食进口大国,如印度,印尼等,可以实现粮食的自给。 理论前提 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必须能够正确的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 因此政府要在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大努力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 速水和拉坦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更多地承担组织和资助技术进步的责任,原因包括: 农业技术 Ramp。 D预期收益小且不确定性很大,私人不愿承担 私人部门即便愿意承担也会偏重于资本密集型机械技术的研究,而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生物技术的研究(很难获得垄断收益,专利、花媒等) 科技人员的贡献应得到补偿和奖励 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 扩大供给 扩大需求 扩大供给 技术进步还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有技术的推广、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最终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中 推广、教育培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私人不愿承担,应由政府承担 以中国为例(农技推广等) 扩大需求 预期利润=(收益-成本) ( 1-风险) 增加收益(技术的质量和效果) 减少成本(技术的价格、相关的投入) 减少风险(诚信、保险、技术培训、日常维护和支持) 其他政策支持 价格政策 投资政策 信贷政策 价格政策 以往剪刀差价格政策的前提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改善农业贸易条件的好处 实施的难度 政策的选择 前提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假设:农民对价格变化几乎没有反应;因此可以以农业剩余补贴工业化 但贝尔曼( 1968)等的研究表明农民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有意义的和很大的 在基础设施良好、农业投入品丰富、市场发育比较好的国家,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很敏感 中国为例 不利的农业贸易条件实际上是涸泽而渔的做法 改善农业贸易条件的好处 改善农业贸易条件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提高 进一步可以增加投资,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 实施的难度 粮价提高 如果工资不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将下降 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政府的选择 补贴(高价进,低价卖;但支撑时间不长) 保持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 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相对保证农民收入 投资政策 对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道路桥梁、通讯邮电、仓储运输、教育等)由政府支持 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承担小型项目 信贷政策 加强信贷竞争 制度创新(格莱明银行、团体贷款等) 政策性银行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革命的问题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绿色革命的问题 绿色革命成果明显 但带来一系列问题:化肥使用带来的问题、农药使用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农业发展战略 发展生态农业(无机肥、害虫的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 农业政策调整(调整那些破坏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政策、鼓励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 当前中国经济已具备打“农村牌”的条件( 1) 全。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相关推荐
冬妮娅 阿 托尔斯泰 《 苦难的历程 》 : 《 两姊妹 》 、 《 一九一八年 》 、 《 阴暗的早晨 》 卫国战争文学: 局部性和全景性小说 第三阶段( 50年代初 — 80年代中) “解冻文学”思潮: 爱伦堡 《 解冻 》 、帕斯捷尔纳克 《 日瓦戈医生 》 小说创作:农村题材、军事题材、 道德探索作品 诗歌:“大声疾呼”派、“悄声细语”派 第四阶段( 80年代中 —
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2020/11/17 上海政法学院 —— 民法学重点课程 16 第四节 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一、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概念 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是指污染环境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应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行为。 2020/11/17 上海政法学院 ——
般结构图 27 决策支持系统逻辑概念模式 数据库 模型库 会话部件 28 决策数据库 支持记忆 要有空间,要能保留中间结果。 要有数据之间的联系,要能方便的触发。 支持数据的压缩 包括抽取、合并和汇总。 变化细度,变化精度。 宽的时间范围 由过去 → 现在 → 将来,一般的计算机应用只有过去和现在。 多源 内源、外源和内源中的不同部门。 公用或私有库
传媒改革提速 四、舆论监督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西藏事件与 “ 反 CNN”网站 第三节 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 ——2020年至 2020年的新闻事业 六、中国媒体在汶川地震中 七、北京奥运会对外国媒体敞开大门 八、 “ 封口费 ” 与 “ 纸箱馅包子 ” :新闻出版总署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管理 九、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第三节 日渐开放的新闻事业 ——2020年至 2020年的新闻事业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