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内容摘要:

采用该技术,并在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技术人员的有偿技术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承包发挥了技术的广告效应,提升了技术和技术人员的价值,为进一步的有偿技术服务或技术入股奠定了基础。 当前为鼓励科教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直接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有些地方在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在科教人员工作量中规定 10%30%用于基层推广服务, 技术承包 (四)方式创新 • 农业效益取决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农业专业化生产 ,随着 “ 一乡一业 ” 、 “ 一村一品 ” 的推进 , 农民的科技需求专业化倾向更强。 由此 , 专业化推广应运而生。 • 农业部在专业化推广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 , 主要有高产优质品种推广 、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 、 “ 测土配方施肥 ” 、 农田墒情监测服务 、 生物灾害监控技术推广等 , 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的专业化需求 , 使农民寻找市场 、 解决运输和优质品种来源都有了一定的保障。 专业化推广 (四)方式创新 ( 1)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从农民的个性需求出发,深入田间诊断、现场指导并发放科技入户手册、专业书籍、技术资料和明白纸等。 ( 2)“科技点餐”式服务,核心是通过事前走访、调研等手段掌握农民所需,按个性需求有针对性的培训、现场指导或编发技术资料,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农技推广方式。 ( 3)发放“便民服务卡”,开通“农科热线”。 为了方便农户咨询和专家入户指导,将技术专家和技术指导单位的相关信息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基层农技人员和示范户手中。 并向用户公开 “农科热线”,方便随时咨询。 个性化服务 订单农业也叫合同农业或契约农业。 我国的订单农业中农产品购买方不仅包括生产组织, 还包括非生产性的流通组织和中介组织,订单关系不仅涉及生产领域,还涉及流通领域,使得订单关系复杂化,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从订单双方的合作程度上看,农产品购买方和农户的合作还停留在销售订单层次上,真正向农户提供一系列生产服务的农业订单尚不多见。 订单农业具有市场性、契约性、预期性和风险性。 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是先找市场后生产,可谓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进步。 订单农业服务 目前,订单农业主要有 5种形式: ①农户与科研、种子生产单位签订合同,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 或种子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②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 依托龙头企业或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 ③农户与专业批发市场签订合同,依托大市场发展订单农业。 ④农户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 ⑤农户通过经销公司、经济人、客商签订合同,依托流通组织发 展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服务 科技园区采取企业化管理,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由企事业单位和技术管理人员参股,按照“四自” (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筹资金、自负盈亏 )原则和“三民” (民办、民营、民管 )为主的运行机制,积极引进“三资” (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 )进园,政府投资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资扶持科研,企业投资立足产业化开发,“外资”进入促进基地建设和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牵头领办的科技人员以技术管理入股,专家教授以科技发明专利、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或有效信息折价入股,取得效益后按股分红,实现技术、信息的资本化,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使其聪明才智和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企业总经理、部门经埋、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兼职研究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明确工作责任,优胜劣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功臣。 对生产作业区则采取能人牵头全员承包,“一级管理,二级核算”,“四定三统一”,做到全成本核算,报酬与效益挂钩。 园区基地示范 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是江苏省级重点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通过土地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使土地合理流转,建立起企业化运作的生产示范基地。 它十分注重抓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服务。 力求搞好丰产示范园和果苗圃基地建设,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咨询和示范典型。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应农时农事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 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参与周边地区数万亩果茶园的开发管理,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有效扩大。 从而以百亩示范园带动了千亩、万亩生产基地的发展。 每年推广良种苗木数十万株。 2020年园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3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201元,产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 (五)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和管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制定 《 农业技术推广法 》 、 《 种子法 》 ,以及 《 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 、 《 植物检疫条例 》 、 《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 》 , 《 农药管理条例 》 、 《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 和 《 肥料登记办法 》 等多项法律法规,为依法实施和开展农技推广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执法管理水平, 保障了各项农业推广服务的开展,特别是在植物检疫管理和提升质量监管能力方面,各地区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方式与机制,形成了不同的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保障了农技推广服务高效运转。 总之,在继续优化传统推广方法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与新阶段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推广方式方法。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了各种推广方法,加速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改变了其农业生产行为,使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提高。 在构建以现有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过程中,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等广泛参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新方式。 三、 主要成效与基本经验 (一) 主要成效 (二) 主要经验 (一)主要成效 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核心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 壮大了多元的农技推广队伍 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认知度 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为核心 农技推广机构顺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目标和重点注重与农民沟通,倾听农民的需求反馈,按农民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如 :依托中农国优(北京)科技推广中心搭建的全国农业“双交会”平台,累计参展商近 2500多家, 90多所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16000多项科技成果项目和技术产品,成交额超 45亿多元。 参观人数超过 50万人次,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调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积极性,加速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 通过专营或连锁方式进行农技推广服务的多元主体,由于其覆盖全面的推广和营销网络,提高了农业技术的入户率。 例如 2020年成立北京雷力绿色肥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在国内实行连锁销售模式,目前已在全国 200多个县,建立了 4000多个连锁经营专卖店。 其在新农村建立“新技术推广的新网络”,“新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成多网合一的新型农技服务网。 在国家的政策性资金引导和规划下,以有限的资金带动和整合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满足了农民迫切需要的技术服务、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利用社会化资源发展农村技术服务终端,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业新技术的入户率,农业新产品耕地使用率。 壮大了多元的农技推广队伍 为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的新形势,逐步建立了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农技推广机构,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技推广体系。 为适应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各地还探索了区域站、乡镇行业站、乡镇综合站等一线推广机构的设置模式。 目前,种植业技术推广队伍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 34万多人的大军。 为了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近年来全国农技推广系统大力推行持证上岗、竞聘上岗,已建立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 18个,开展了 6个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 到 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 5万名各类技术人员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 提高了全社会的科技认知度 由于 “ 一主多元 ” 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满足了市场和农民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有效提升了全社会的科技认知度。 以北京雷力集团公司为例,其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提高了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率,并减少了由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投入增加,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把农资经销商、农产品经纪人,通过培训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生力军,把新技术的推广队伍本土化,以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效益来发展这支队伍,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兼职化、多元化、本土化,成为技术员、信息员、谐调员、推广员、服务员、销售员,使政府原有投入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能成为一个公共的资源平台,在 “ 新网 ” 农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能有很好的利用,放大了原有投入的效益和效应,真正落实到粮、棉、油、果、菜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主要经验 •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