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内容摘要:

第二极体 第三节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 1902 W. Sutton (美 ) amp。 • T. Boveri(德 )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性 基因 染色体 配对 A a A 分离 a 自由 A B A b 组合 或 a b a B • 染色体通过间期后是否仍保持了完整结构。 • 几对染色体看起来很相似,它们趋向哪一极 否是随机的。 • 各种染色体或多或少都是由相同的材料构成的,它们的功能有无差异。 • 1917 Carothers E 发现 蚱蜢染色体 异形配对 ( heteromorphic pair) • 1924年 布莱克斯利 ( Blakeslce, A) 观察了 12个品系曼陀罗( Datura stramonium)染色体和表型,结果证实染色体的行为和基因的行为是完全平行的 染色体随机趋向两极 • 1917( Carothers E.) 发现: 第四节 性染色体的发现 • 1891:[德 ]亨金 ( Henking,H)发现雄蝽 2n=10+1 ,这条不配对的染色体,无以为名,就称其为“ X ”染色体。 • 1900年 麦克朗 ( McClung, )等发现了蚱蜢和其它直翅目昆虫的性染色体。 • 1906年 威尔逊 ( Wilson, ) 发现 昆虫(Proteror) 雌体 2 n=12,雄性 2n=10+1,此 条不配对的染色体,他称其为 X染色体。 • 1905: 斯蒂文斯( Stevens, N) 在 拟步行虫属( Tenebrio molitor) 中发现 Y染色体。 • 1914: 塞勒 ( Seiler,J)根据雄蛾异形染色体的存在和性别的相关性,发现了性染色体。 异形染色体=性染色体。 第五节 性连锁的发现 • 1906: 唐卡斯特 ( Doncaster, L)和 雷纳( Raynor, G. H.)发现性连锁 ♀亮白 暗白♂ 暗白♀ 亮白♂   暗白 (♀ ♂ ) 亮白 (♀ ♀ ) 暗白 (♂ ♂ ) 图 215 两种不同品系鹊蛾 ( Abraxas)的正交和反交 贝特森研究小鸡羽毛的遗传 芦花♂ 非芦花♀ 芦花♀ 非芦花♂ ↓ ↓ 芦花 芦花♂♂ 非芦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