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4内容摘要:

70 556 面粉业 53 786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 机器业 20 352 矿冶业 73 2272 ——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901~ 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分) (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01~ 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 7分) (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 ( 6分) (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 ( 7分) 派别 代表人物 核心思想 影响 维新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三) 1894年至 1919年的 思想文化变化 史实梳理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 实行君主立宪 具有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孙中山、章太炎、邹容 实现民主共和 集中代表了 „„ ,反映了 „„ ,推到了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民主和科学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思想文化特征 向西方学习发展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异同点 重点提升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1901- 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异同点 重点提升 相同点: 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 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 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 —— 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 —— 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 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 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 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 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1.( 2020 海南单科 16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