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动和户籍制度内容摘要:

海、天津三市的 ,要严格控制。 从镇迁往市 ,从小市迁往大市应适当控制。 ”  此后又出台了 农转非控制指标的措施 ,即规定各市镇每年批准迁入市镇和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数 , 不得超过该市镇非农业人口数的 1. 5 j。 从这一系列的规定来看 ,改革初期的户籍制度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 ,朝着放松控制、允许自由迁徙的方向发展。 相反 ,户籍控制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更为严格 了。 农转非指标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户口的价值意识 , 使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 , 出现了认同的边界。 此外 ,城市之间户口迁移的限制 ,使城镇规模与户口价值相连起来 , 强化了城市户口等级意识。 如 20 世纪 80 年代 ,上海市流行着这样一种顺口溜 :宁要上海一张床 , 不要外地一栋房。 这无疑是城市户口等级制的集中反映。  总之,到改革开放前期,严格的户籍制度再度在中国确立,城乡户口管理工作由最初的多头管理走向归由公安部门管理, 人口被认为的划分为不可逾越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人口自由迁徙政策也逐渐被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所代替, 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 城乡二元分割为主要特征的人口管理架构 建立。  1978 年以后 ,中国的 改革开放 选择了 渐进主义 的策略 ,渐进主义策略的目标不是彻底改造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而是先要在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 ,改变观念 ,把精力集中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 搞好经济建设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 , 所以 政府不敢对户籍制度进行大的改革 , 决策阶层似乎认为 ,户籍控制是社会稳定的必要保证。 改革只能是微调 ,或在控制中开小口子 ,解决某些遗留问题。 了解改革以来的户籍制度的变迁情况 ,这几种事项是我们重点考察的对象 : 知青回城的户口安排、农转非指标、自理口粮户口或当地有效城镇户口、 居民身份证、 就业和粮油关系政策的转换 ,以及卖户口现象等等。 1978 年以来,这一时期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 80年代初中期:  计划体制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市场机制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作用;  城乡壁垒打破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释放性的发展,尤其是 1978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是长期掩盖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另一方面, 劳动制度的改革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新格局。  1985年公安部颁发了关于城镇站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和相关制度的措施。  第二阶段是进入 80年代后期及 90年代,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大规模跨地区到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打工,全国出现了流动人口潮,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流入人口急剧增加。  1997年公安部颁布了 《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 ,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迁、有序的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 发展。 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流动人口持续大幅度增加。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试行的 居民身份证制 是户口管理制度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居民身份证的特点不仅体现在能证明公民身份 , 保障公民权益 , 方便群众 ,更重要的是 ,它具有突破个人身份依附于户或家庭世袭性的传统 ,使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公民权利得以尊重。 居民身份证所展示的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