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当前社会“民生”解读内容摘要:

⑥ 坚持服务为主、引导为主的原则 社会管理职能的核心和主体是为社会成员提供 各种基本的社会性公共服务,寓社会管理于社会服 务之中是成功的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 更加有效地 维护社会秩序要求以引导为主,引导社会成员通过 合法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通过正当的渠 道发汇不满和怨气,通过合理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及其基本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社会管理创新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 建构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不断提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 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建构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  建立 “ 和谐社会 ” ,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要面 对的课题。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不和谐的表现:  经济萧条(膨胀)  以个体犯罪和集体对抗等形式出现的烈性社会冲突  普遍性的精神危机  …… 主要原因:社会成员之间超出一定限度的两极分化。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创新社会管理  社会管理格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  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完善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体制  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社会伙伴关系或协商谈 判机制 (西方国家较为完善)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管理创新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 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思想和文化建设,都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但构建和谐社会,毕竟是社会 管理领域的任务。 因此,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建构和谐社 会的基本途径。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现行社会管理体制特点:  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明显  政府干预过宽过多  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作用 没有充分发挥 随着: 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 民众权利意识和自我管理 能力提高 急需改革:  社会管理的法规亟待完善  社会管理的体系亟待健全  社会管理的体制亟待改革 三、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社会管理创新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 建构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 此进彼进,此退彼退, 共进双赢,一退亦败。 四、对当前社会 “ 民生 ” 的解读 “十一五 ” 期间政府工作的主要成就(八个方面)  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 GDP ,年均增长 %, 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 GDP 4371美元,全球 排名第 95位;财政收入 ;)  取消农业税  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节能减 排、环境保护等 ) 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推进、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 )  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 机等) 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 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四、对当前社会 “ 民生 ” 的解读  据 中国网调查 : “ 十二五 ” 期间,你最希望生活中 哪些方面有所改善。 ( 2020份投票样本) 住房 ———————— 1108票 医疗 ——————— 1044票 食品安全 —————— 1023票 就业 ————— 960票 劳动者权益 ————— 955票 教育 ————— 951票 低碳减排 ———— 940票 收入分配 ———— 939票 养老 ——— 934票 城镇化管理 —— 915票 交通 — 909票 四、对当前社会 “ 民生 ” 的解读 从以上调查可以得出:  人民的新需要突出表现为:  脱贫:生存问题 增加收入、安居乐业  安全:保障问题 健康保障、生命保障、权利保 障、食品保障  发展:公共服务  社交:参与交流 组织、群体 该如何来应对。 四、对当前社会 “ 民生 ” 的解读  (一)要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 务合力 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  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  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 面向公民社会的社会管理 四、对当前社会 “ 民生 ” 的解读  (二)要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风险  19902020,全国群体性事件从 1万起增加到 18万起,参与人数从 75万增到 400万起。  主要建设领域往往与群体性事件伴随  无利益相关群体性事件、泄愤性恶性案件引人注目  办法: 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