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心血管疾病内容摘要:

“原级预防”或健康促进。 这一方针不但可能做到防止平均危险的人 (许多 CVD死亡发生于此人群 )首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还可以控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子的发生,从而可望避免它们发病后所需的积极和昂贵的药物治疗。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社 区 作用 社区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所采用的策略与临床干预有根本性的不同: 它通过人群或公共卫生的方针改变危险。 通过全人群的干预使整个危险因子的分布危险移向较低的水平。 它与高危策略不同。 后者的实施在临床,评估各例病人的危险水平,属最高危者予以治疗。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其他社 会 因素 政策: 卫生政策对于公共健康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卫生政策走向直接影响公共健康,决定公共健康的发展方向。 坚持公正、公平、公益的原则,实行能体现社会公平的医疗筹资、医疗保障、医疗体系、医疗费用控制等具体政策。 安全:包括食品安全,职业安全等 卫生服务是指卫生系统借助一定的卫生资源 ,向居民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各种活动的总称。 可利用的卫生服务 对人群健康具有直接影响。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自然 环 境 自然 环 境 对 心血管病 产 生影 响 的主要包括: 环 境 污 染、 气 象因素。 环 境 污 染  空 气污 染(可吸入 颗 粒物,汽 车 尾 气 CO Nox)  噪音 污 染 气 象因素 气温 、 气压 、 湿 度、 风 速等。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空 气污 染 大气污染物分为: 颗粒物( PM),气态污染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 PM按颗粒直接分为: 胸腔颗粒,粗颗粒、细颗粒和超细颗粒。 细颗粒空气污染物已占全球死因顺位的 第 13位 ,风 险的 最大部分来自于心血管事件 ,如心脏事件、中 风、心力衰竭和致死性心律失常。 实际上,细颗粒 空气污染物导致公众心血管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 的健康 风险 已超 过 肺病。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空 气污 染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空 气污 染 损害机制: 吸入细颗粒似乎能改变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损害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减弱血管顺度和功能; 通过改变血管紧张性、动脉粥样硬化、自主神经效应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等产生。 包括污染物对脉管系统、血液、肺受体的直接诶作用, PM组分对细胞内源性氧镞的直接作用,炎性反应等。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空 气污 染效 应 大气污染对心血管效应根据时间分为: 长期效应: Dockery等对 8111名人群 14~16年随访研究表明, 重度污染城市人群总死亡率是轻度污染城市人的 短期效应: 空气中 PM10每增加 10ug/m3,总病死率日均增加 %,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增加 %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空 气污 染 与 心血管疾病 一项来自美国 21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大城市空气中,直径小于 10微米细微颗粒物的浓度通常为 4~ 20微克 /立方米,浓度每增加 10微克 /立方米,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将增加 24%,由此造成的死亡风险将增加 76%。 德国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 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 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 Robert Brook等指出,空气污染相关心血管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增加,主要影响以下易感人群,老年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并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女性和肥胖者。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空 气污 染 与 心血管疾病 Circulation杂志 2020发表的 美国心脏学会 (AHA) 《 颗粒物空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 》 科学声明 基于目前的最新证据,研究者得出以下几项新结论: 1. 暴露于颗粒物(直径 μm )数小时至数周,可引发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和非致死性事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卒中); 2. 与暴露于颗粒物数天相比,长期暴露(如数年)增加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暴露于颗粒物数月至数年的人群寿命缩短。 3. 颗粒物水平下降与短短数年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相关。 4. 许多已阐明的病理学机制可用于解释上述发现。 复 旦大 学 公共 卫 生 学 院 气 象因素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种气象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气湿、风速。 气象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影响特点: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寒冷的季节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