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听课评课内容摘要:

堂和教材的能力。 从教学效果上看,得出一个 “ 好 ” 字。 即课堂教学效果好,密度大,学生人均活动 6~8次以上,课堂无死角。 人人参与活动,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 全面推选素质教育。 从教学特色上看,本课展现了一个 “ 谐 ” 字。 即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这点与第四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笑容可掬,亲切自然、和颜悦色的面部体态语言无疑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宽松祥和的气氛,而这种气氛的形成为师生的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真是笑迎八方教学精英,笑送学了知和情。 最后我谈一点意见,供王老师参考。 如果课上适当纠正表演过程中的语法错误,我想会更加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恰当训练的现代教学意识,体现了加强双基训练,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原则。 呈现了英语教学的新模式。 新课程下,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说过: “ 我一生都在想怎么上出一节我最满意的好课。 ” 这句话真实地道出了一位教师在教学专业化成长道路上不懈的追求,也从另外一人侧面引发我们深思: “ 新课程下,到底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 ” 见解之一 一、一节好课要有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 平等中的首席 ” ,与学生的关系则亦师亦友。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是终日里温暖的阳光,让爱照耀到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催人奋进的激励,开启心智的赏识,平等民主的尊重,架起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让绿色成为教师与学生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能用一颗童心来看待学生在学习中所犯下的错误,原谅他们的过失、宽容他们的过错。 在学生插话时不随意贬低、讽刺他们;在学生产生懈怠时,教师不急躁、不训斥,而是用期待的眼光、赏识的语言,使学生身心舒展。 在人性化的课堂上,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说一声:“别急,再想一想”道一句:“谁来帮一帮。 ”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拥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一种满足感。 二、一堂好课是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体现。 在课课程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权利。 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均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百花齐放,各显神通。 教师是 “ 善教 ”的:善于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善于用体态语言,让鼓励的目光,会意的微笑、亲切的手势、得体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驾驭课堂,巧于释疑、点拨。 同时教师既能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又能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巧用这些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他们更快成长。 三、一节好课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学习天地。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导”的作用,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来设计教学,充分调动教学机智,创设合适的问题空间,积极优化教学活动过程;教师要变革教学策略,采用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做中学,小课题长作业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方式中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教师要积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初步尝试对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进行批判性、反省性的思考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学习策略来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 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小主人。 见解之二: 一、理想的课堂是人文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而影响交流对话的效果的,除了有这三者自身的特点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课堂上是否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学生是否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只有师生平等了,教师才能更具亲和力,学生学习也才更具有主动性,学生才敢问、敢答、敢辩论,进而发展为善问、善答、善辩论。 二、理想的课堂是学科的。 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该学科本身的特点。 比如,语文课就不能上成常识课。 语文课就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三、理想的课堂是务实的。 课堂上学生没有养成深思和精益求精的习惯,常常一听到问题,就不假思索地举起手来,讨论问题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七嘴八舌,没有合作意识;教师所提的问题缺少整合,过于零碎,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多媒体的使用过多。 四、理想的课堂是灵动的。 使课堂灵动起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在于教师。 教师那幽默睿知的语言与相融的体态和表情、教学情景的巧妙创设 …… 都能使学生进入 “ 物我两忘 ” 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学生与教材或产生共鸣形成共识,或产生质疑而进行批判的对话。 见解之四 一、要关注学生认知的投入和情感的投入。 要看学生是不是兴奋、喜欢,是否参与了,投入了。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堂好课我们应当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程度,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问题的讨论,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或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培养情感和发展能力才会可能。 二、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究竟掌握了什么。 这就 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教学目标一般是由教师自己来定的,那么首先就有一个是否定得科学、合理的问题,能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水平,如果教师的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和课程要求,那么尽管学生有一些收获,也未必是好课。 三、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 一堂课是不是好课,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动,是师生的互动与对话。 教师要关注学生大智慧的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成为全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 四、要看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是不是了解和引导。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见解之五: 一、“教育,应该使儿童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欢乐。 ” 来,猜猜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礼物。 哇。 孩子们欣喜的发现:盛开的鲜花,采自大自然的各色奇花异草,红红的苹果,弯弯的紫茄,黄澄澄的小麦,青青的竹筒,儿时记忆中姥姥用的木桶,竹篮,肯德基全家桶 …… 一时,孩子们笑了,跳了,课堂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来,自己试一试 …… 来,你来说说解决方法 …… 来,你来评评自己的作品 …… 发现了,孩子发现了快乐;发现了,孩子们发现了问题。 发现了解决问题方法。 二、 “ 最好的教育,是通过最简单的装备来获得最优化的信息 ”。 看老师这双万能的手拿的是什么。 哦,报纸,一张普通的报纸。 然而,当音乐响起,随着教师运用的变化,报纸变了,变成日常生活中的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方抹布 ,变成了拖把、刷子,变了,变了,又变了,孩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