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简报内容摘要:

基调和情景。 如我在上 《 炎黄子孙 》 一课时,第一个画面便是清晨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执五星红旗,在寒风中站立在洛杉矶街头,迎接奥运会圣火到来。 而不是平时的歌曲、游戏等轻松环节导入。 这样的导入带给学生的是一份庄严的心情,体会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责任。 所以我认为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导入方式,但其共同点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伸入主题,首尾呼应。 李建芬 行走在品德这条路上,有敬爱的专家引路,有亲爱的学友相伴,幸福指数在上升。 周小央 无论做什么事良好的开端都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于上课来说显得更有意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课堂导入不能讲什么样方法是好方法或坏方法。 贵在适合。 只要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育教学对象、能起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周美芳 这位老师道出了我们心中的无奈。 不过,通过这次培训,认真学习了讲座内容,如:秦老师在 《 良好的开端 ——小学“品生” .“品社”课堂教学的导入 》 中介绍的故事导入法、漫画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小品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法、影视导入法等,令我受益匪浅。 (二)第三次在线研讨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第三次在线研讨活动已于 7月 3日圆满结束,活动的讨论主题为 ” 谈一谈您 平时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中采取过哪些教学组织的技巧,使课堂教学有序而高效,请 大家交流。 ” 在两个小时的研讨中,论坛点击数达到 229点,共有 31封回帖。 针对本次的研讨主题,参与进来的老师围绕着主题帖纷纷做了认真的回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 胡青 小组合作讨论,调查,汇报,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品德课是以孩子口头表达为主,适当的让孩子动手试试也是不错的。 在上 《 世界之窗 》 时,我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涂一涂三大人种的分布,让孩子更好的理解造成不同人种的原因和生存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谢余羽 根据以往的听课所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有音乐伴随,等音乐结束也就意味着讨论结束。 但当学生讨论热烈时,往往是无法察觉音乐。 我想是不是可以讨论时无需音乐,等要让他们结束时,音乐由轻到重,给学生一个结束的信 号。 杨珊珊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以下技巧: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的重难点;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要有梯度。 曾经尝试过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用“抛绣球”的方式,一个同学发言完毕,将手中的“绣球”抛给其他举手的同学,一个一个接连不断。 学生兴趣较浓,较之单纯的老师指名回答这一方式活泼多了。 曾经在教学 《 圆明园在哭泣 》 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清政府的无能,课堂上在交流反馈了学生所收集的各个不平等条约后,组织学生在清朝疆域图上将各不平等条约中被割让的土地涂黑 …… 当学生手下的残缺的地图展示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都沉默了,有的眼眶也湿了 …… 让学生手动起来,才能心动起来。 精彩日志 (一) 浅谈初遇品德“常态课”的心得 浙江省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谢余羽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各种各样的展示课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甚至会有些疲惫。 每每将“经 典之作”搬到实际教学之中,收效甚微。 刚听说“常态课”这一教研方式时,精神为之一振,跃跃欲 试。 那么“常态课”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新形式呢。 与各类示范观摩课又有何联系和区别呢。 在近一年的 不断学习和研究中,终于得到了一些启示。 常态课又叫家常课,与公开课并不矛盾。 公开课就好比是一块精雕细琢的美玉,精心打造;而常态 课却如平凡无比的雨花石,在现实教学面前,它却往往是最基本、也是师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形 式,上好常态课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那么如何真正把握好“常态课”的尺度,如何将“常态 课”实效性发挥到最佳呢。 一、当“推陈出新”遇到“朴实无华” 回顾聆听的公开课,那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教师的精心雕琢,学生的 细心准备。 一次次试教,无数次修改,不知疲倦地攀登着自身在教学领域的新高度。 然而,常态课则是 朴实无华的。 它需要教师脚踏实地按照既定的长远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 西,没有花拳绣腿,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接近原生状态。 在本学期的我校教研组教学探讨,围绕“常态课”展开了研究。 因为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 知识、情感等方面会有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而且较有系统性,原来的各上各的课,上完了也就无后续了。 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都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如 《 发展中的城市 》 一课中,两位来自于不同学校的教师都展现出常态课的朴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生源情况,教学更趋于实际,注重实效。 两位教师整合了教学内容,将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碧水工程”、“安居工程”等问题放到课堂上探讨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两位教师摒弃了原先的精彩异常的课件,取而代之的是针对学生发言实实在在的评价,清楚明白的板书,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二、将“有心栽花”推向“无心插柳” 各类示范课上师生的注意力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转移。 当学生回答问题未预设时,教师就会脸红了,甚至打乱上课节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太追求完美,学生太看重自己班级的表现和教师、领导、其他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了,他们怕稍有闪失造成名誉上的损失,因此就极力约束自己,极力保持沉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 而常态课上的师生都较为活跃。 教师与学生配合很自然默契的,课堂上精神放松、情绪正常。 本人也在这学期初次尝试了常态课。 在接到通知后,就开始思考,这节课应该要以前上过的公开课有区别。 于是,在课的选择上也是顺其自然地选择按照进度,上了 《 让我们同行 》 的第一课时。 参考了教科书和教参后,感觉应该将内容整合。 于是把“活动角”以课前导入形式来体现,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助人与受助。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也着实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畅谈在成长道路上的受助与助人。 因为没有太多的预设,我们都畅所欲言,而我也根据他们的真实事例有感而发。 正当感觉融洽之时,突然,有个学生说起了母亲“帮助”他成长的事例,可是他说着说着,自己却潸然泪下。 全班顿时诧异,其实我了解他与母亲的极其深厚的感情。 因为他父亲的自私,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养大成人,这期间有多少的心酸泪水,可能只有他母亲自己知道。 想到此处,我也不禁眼眶湿润,有些失态,激动地 对大家说:“是呀, XX同学与他母亲的感情亦亲亦友。 他妈妈真的很不容易。 ”全班同学们见状,从议论纷纷到异常寂静,他们竟以鼓掌的方式想支持同学。 我想,这样的方式虽不在预设之中,但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所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生活琐事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细小而繁杂的事,常常会被我们的传统教学拒之门外,而这些琐事又是学生每天都会碰到的。 在这些不起眼的事情背后,却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恰当地选用“琐事”进行评价,往往触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