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3内容摘要:

特征在生物型间差异显著,可用来鉴别生物型( Goh,1933)。 ( 3) 细胞学差异 :褐飞虱的 3个生物型和李代禾生物型在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数量,减数分裂系数,处于减数分裂中期的细胞数量,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距离,性染体与常染色体相连接的数量,性染色体的长度与宽度均有一定差异,褐色飞虱不同生物型常多于或少于30条。 染色体的变异在生物型 1中发生频率最高,然后是生物型 3,生物型 2,李氏禾生物型变异频率最低。 褐色飞虱的染色体核型具有多态性。 ( 4) 蛋白质、酶及 DNA多态性 : 方继朝等( 1996)采用 SDSPAGE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 1和生物型 2的可溶性蛋白质,发现两者的蛋白质谱带具有稳定的差异。 而姜人春等( 1988)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生物型 1和生物型 2的可溶性蛋白,发现并不存在特异的蛋白谱带,认为褐飞虱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型”。 Sogawa( 1978)、俞晓平等( 1993)研究了褐飞虱生物型酯酶同功酶的差异性。 Saxena amp。 Mujer (1984)研究了各生物型同工酶的多态性,其中过氧化氢酶( CAT)、酯酶( Est)、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苹果酸脱氢酶( MDH)、苹果酸酶( Me)及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PGI)具有多态性,各多态位点比例相同,均为。 从褐飞虱 DNA分子研究结果 ,发现不同生物型之间的电泳谱带虽有差异 ,但难于找到可以区分 3个生物型的鉴别谱带。 褐飞虱生物型 3在遗传上是同质的,“生物型”不应看作 1个种下分类单位。 褐飞虱的培育过程表明,在抗性水稻上适应性的增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多代连续饲养(最少的 3代,最多 15代)在抗虫水稻后,最终会导致能适应该抗性品种的新生物型的产生。 “生物型”的形成机制到目前仍未弄清,不同学者有各处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遗传筛选:同一群体内褐飞虱个体间存在遗传差异。 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不能适应的个体被淘汰,少数能适应的个体保留下来,经自交、繁殖,其相对频率不断增加,最终形成能克服寄主抗性的新生物型。 (二)遗传筛选及行为适应:褐飞虱致害性的改变除了在逆境下适者生存的机制外,对抗性品种产生适应性行为变化,可能也是生物形成的一个原因。 (三)品种诱导:认为抗性品种的诱导是褐飞虱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抗性品种连续诱导,其致害力逐渐增强;而在抗菌素性压力消失后,其致害力也会逐渐消退。 稻飞虱迁飞 (migration)的研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长距离迁飞的重要害虫。 经多年越冬调查,褐色飞虱只能在南方沿海和海南岛的落谷稻、冬季制种的稻田越冬。 我国东半部广阔的稻产区的稻飞虱虫源,是从中国境外和南方迁入的。 各地病虫测报站通过灯诱、田间调查时,发现稻飞虱种群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有明显“同期突发”现象。 (见下 2图:程遐年 褐飞虱 P71,图 52; P73图 54) 20世纪 70~80年代,全国稻飞虱迁飞研究协作组通过高山网捕、空中航捕、海上航捕、异地标记释放结合灯诱,雷达观测,广泛收集到飞虱长距离迁飞的大量数据和证据。 标记地点 经纬度 标记日期 标记颜色 总标记头数 回收结果 直线距离(km) 地点 经纬度 虫种及数 日期 广东东莞 N23186。 00’ E113186。 46’ ~ (1978) 红 690000 郴州 N25186。 56’ E113186。 11’ 褐 1 320 广东曲江 N24186。 40’ E113186。 35’ ~10.24(78) 绿 350000 广州 N23186。 06’ E113186。 16’ 褐 1 184 广东新兴 N22186。 42’ E112186。 14’ ~ (1979) 绿 8370000 郴州 N25186。 56’ E113186。 11’ 褐 2 360 湖南郴州 N25186。 56’ E13186。 11’ ~(79) 红 3530000 崇安 N27186。 40’ E118186。 01’ 白 1 540 广西永福 N25186。 00’ E110186。 00’ ~(79) 绿 850000 南昌 N28186。 40’ E115186。 56’ 褐 1 720 表 褐飞虱、白背飞虱标记回收实验结果 (南京农学院植保系等, 1981) 编号 虫种 标记地点 回收地点 明标记颜色 暗标记 —荧光素层析结果 Rf值 (标记 ) Rf值 (对照 ) 1 褐飞虱 新兴 郴州 绿 2 褐飞虱 新兴 郴州 绿 3 白背飞虱 郴州 崇安 红 4 褐飞虱 闷福 南昌 绿 表 回收标记飞虱 荧光分析 结果 (南京农学院植保, 1981) 中国东半部地区春夏季褐飞虱向北迁飞的途径 M1第 1次北迁( 4/中 ~5/上); M2第 2次北迁( 5/中 ~6/上); M3第 3次北迁( 6/中、下 ~7/初); M4第 4次北迁( 7/上、中); M5第 5次北迁( 7/下 ~8/上) 颜色标记回收的飞虱标本,是稻飞虱迁飞最可靠的证据。 从上图可看出,我国东半部地区春夏褐飞虱 向北迁飞 有 5次。 褐飞虱常年在 3月中旬前后,即零星迁入 (immigration)中国广西、广东南部。 4月中、下旬至 5月上旬出现几次迁入峰,这是 第一次“北迁” ,由北纬 19186。 以南的终年繁殖区迁来,主降在北纬 20186。 ~30186。 间的广西、广东南部珠江流域及闽南等地。 5月中、下旬出现 第二次“北迁” ,是由海南省中部以北及中南半岛同纬度地区,迁到中国广西、广东南部与南岭地区,并成为南岭地区早期有效虫源。 6月中、下旬至 7月初出现 第三次“北迁” ,由广西、广东南部稻区主迁到南岭以北,波及长江流域。 7月上、中旬出现 第四次“北迁” ,由南岭南北稻区主迁到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波及淮北稻区。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出现第五次“北迁”,由长江中下游主迁淮淮河流域,波及山东。 回迁 :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江淮之间及淮北早熟中稻成熟,飞虱开始向南回迁; 9月中旬出现由江淮间迁向长江以南的回迁峰;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长江中下游回迁至南岭地区; 10月中旬至 11月间,由江南、南岭北部再回迁到华南以及更南地区。 稻飞虱迁飞群体的特性 长翅型 是迁移型飞虱,水稻乳熟至黄熟期,长翅型成虫大量出现,占86%。 初羽化长翅型成虫的 生殖滞育 ( 7~10天),促进其向外迁移,迁飞异地过程,完成性腺的发育。 迁移性飞虱含水量低,脂肪体(迁飞的能源)发达,翅负荷小,有利于远距离飞行。 迁飞过程 包括 起飞迁出、空中运行 和 迫降着陆 三步曲。 起飞 ( take off) 迁出 (emigration):新羽化的长翅型飞虱,从稻株顶端振翅起飞升空,虫体自身主动飞行,并顺风呈一定仰角,约以 ,在雷达显示屏上呈烟流状分布的回波。 褐飞虱起飞迁出的日节律为“晨昏双峰型”,傍晚起飞峰在 17:00~19:00时之间,一般出现在日落后 20min左右,大约在黄昏终止时结束,迁出虫量多,延续时间长;清晨一般始于晨光始时,终止于日出,迁出虫量较少,峰期也短。 晚秋因气温下降,傍晚起飞峰提前至下午气温较高时刻,而早晨起飞峰消失,由双峰变为单峰型。 空中运行 :虫群在清晨或黄昏起飞后,自主爬升到 200~ 700m空中,随高空平移气流水平输送,雷达观测到几十米到数百米厚、持续数小时的密集虫层。 同时也观察到褐飞虱的天敌 —黑肩绿盲蝽与稻飞虱伴随迁移现象。 低空急流、逆温层、风切变与空中昆虫虫层的分布 (程遐年等, 1991) 降落 :稻飞虱在空中运行过程中,如遇风的复合、降雨或下沉气流的作用,会被迫降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