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

性,而且胚轴也不具有向光反应的特性,且拟南芥 RPT2 基因编码了一个与 NPH3类似的蛋白。 ( Briggs et al., 2020; Campbellan and scum, 2020; Lin, 2020) 另外, Haga等人 (2020)通过筛选突变体,得到了与水稻胚芽鞘向光性运动密切相关的基因 CPT1,该基因与拟南芥中的 NPH3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 NPH3和 CPT1均是高等植物向光性运动过程中光信号传递的重要成分,与 NPH3类似, CPT1也是通过与光受体相互作用参与植物的向光性运动中的。 (Motchoulski and Liscum, 1999。 Haga et al, 2020) CPT1不仅是水稻胚芽鞘发生向光性弯曲过程中 IAA的重要载体,可能也在水稻根中作为 IAA的重要载体导致根发生负向光性弯曲的重要因素之一。 (汪月霞 2020) UV- B受体 UVB受体是指吸收 280~ 320nm波长的紫外光是引起植物光形态建成的光受体。 紫外光对生长有抑制作用,在 UVB照射下,高等植物子叶展开受阻,茎节间伸长受到抑制,下胚轴缩短,气孔关闭,光合速率及叶绿素含量下降,同时,它也将促使植物产生黄酮和花色素苷等抗紫外线的物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这个受体的本质尚不清楚。 —— (谢灵玲等, 1998) 蓝光( 400500nm) 紫外光( UV) UVC( 200280nm) UVB( 280320nm) UVA( 320400nm) 蓝光反应 3 植物向光性反应的模式 fPIPP—— “ 第一次正向光性弯曲” sPIPP—— “ 第二次正向光性弯曲” 两个阶段 植物的正向光性以嫩茎尖、胚芽鞘和暗处生长的幼苗最为敏感。 生长旺盛的向日葵、棉花等植物植物的的茎端还能朝太阳方向发生转动。 能使叶子处于吸收更多光能的位置以利进行光合作用 . 负向光性反应 植物茎的负向光性 3 植物向光性反应的模式 植株的向光性反应在自然光或低光强下表现出来,负向光性是植物在高光强或其他不良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反应,如喜阴植物在强光条件下会向偏离光照的方向生长,这是植株躲避强光伤害的一种适应性。 Kataoka报道了陆生无隔藻 (Vaucheria terrestris L.)既有正向光性,又有负向光性的特性( 1988)。 陆生无隔藻生长的负向光性受预照射光波长的影响,预照射光的波长只有小于 540nm,才能发生由蓝光诱导的负向光性反应,如预照射光是波长为 660nm的红光,即使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