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与方法内容摘要:

教育叙事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走进生活 ——有话可说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的不仅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且更加关注人们教育经验的存在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现实基础上,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以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人们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 (二)选择故事 ——典型代表 事实上,当人们在记录、描绘、讲述教育经验的故事时,他们已经在经验的表述过程中实现了人文化育的目的。 同时,这些经验的记录、描绘和讲述也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叙事研究具有了人文和科学的双重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叙事研究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了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了人们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因此叙事越有典型性,就越具有感染力。 (三)建构故事 ——发掘自我 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话语的过分膨胀正在日益使教师们成为专家设计方案的被动执行工具,从而使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 于是,教育教学不再具有创造和实现教师自身人生价值的乐趣,而是变成了一种为谋生而不得不去努力应付的沉重负担。 因此,重新走进教师的生活,唤起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追求和深入理解,教师们不仅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而且可以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编织出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赋予自己的工作和生命以存在的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是教师们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叙事写作 ——意义探索 叙事是“一门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 ”因此,一部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的镜子,并可能会成为其他教师仿效的榜样。 在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叙事本身的意义问题,也要关注叙事本身对他人以及社会的意义问题。 这就要求研究者不能满足于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描述,而是要站在历史和社会的整体性立场上,在对人生和社会的全面把握中去展开叙事。 七、教育叙事写作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 教育故事不是工作总结 教育故事不是理论证明 教育故事不是小论文 教育故事不是经验反思 教育叙事是有意义的故事叙述 八、教育叙事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意义的追问。 在开展叙事研究时,要努力把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结构的事件,串缀成有现实意义的链条,并在对这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中,使广大教师每天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和韵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将会对自己所习以为常的生活和工作世界进行新的审视,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新的审查,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进行不断的拷问,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进行不断的追问。 (二) 注意叙事的客观性和语言的真实性。 在实践中,常常有一些老师把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理解为编故事,从而捏造出一些想象的事实或者期望的事实。 这些 “ 事实 ” 也许是感人的,但是它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也使叙事研究的 “ 现场感 ” 丧失殆尽,使教师灵魂的升华化做一句空话。 (三)运用个性化语言。 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时,要充分应用那些能够表达教师自己观点和独特情感体验的个体化语言,并将这些语言概念作为记录经验的基本符号,从而使教育叙事研究具有鲜明独特的 “ 个性 ” ,为读者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真实个体的生命世界。 (四)注意经验的规范性与引导性。 教育叙事必须在经验中穿透经验,在故事中穿透故事。 一方面要展示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真实理念以及固有的认知结构,明白支配自己行为潜在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自己对故事的主观选择和价值建构,将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注入到自己的理想与发展规划中去,形成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基本框架,规范和引导自己的后续行为。 九、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结构 问题提出:原因、理由、方法等 故事呈现:故事叙述、故事分析 因素分析:个人生活、家庭环境、教育程度、文化传统、个性特征等 作者感悟(结论):叙事者自己的结论、理论分析、作者评论等 案例举例: 一位“非师范毕业”教师的教学境遇 十、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与关键  叙事研究不仅仅是经验的呈现方法:要研究教师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生活故事中所蕴涵的理念,为教师行为找到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思想的框架。  明确研究者在叙事研究中的角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