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与专业成长内容摘要:

高而窄的杯倒向矮而宽的杯中,或从大杯倒向两小杯中。 问儿童大杯和 小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 或高窄杯和矮宽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  对应量守恒。 八个杯子旁放着 8个鸡蛋。 儿童知道杯子 和鸡蛋的数目相等。 但破坏这种知觉对应而把杯子或蛋堆在一起时,再问儿童杯子和鸡蛋是否一样多。  重量守恒。 先把两个大小、形状、重量相同的泥球给儿童看,然后其中一个作成香肠状,问 儿童;大小、重量是否相同。  长度守恒。 两根等长的棍子,先两头并齐放置,让儿童看过之后,改成平行但不并齐放置 问儿童两根棍子是否等长。  面积守恒。 两个等面积的纸板表草地,有一只牛在上面吃草。 草地上盖有牛舍 14间。 在一个 纸板上牛舍是建在一起的,而在另一纸板上是散居的。 问儿童,分别在两块草地的两头牛是否可以吃到一样多的草。  体积守恒。 把一张纸片假定为湖,上面的不同大小的方形是小岛,要求儿童在这些不同面积的小岛中建筑体积相同的房子。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所获得的智慧成就 在可逆性形成的基础上,借助传递性,够按照事物的某种性质如长短、大小、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顺序排列。 例如给孩子一组棍子,长度(从长到短为 A、 B、 C、 D…… )相差不大。 儿童会用系统的方法,先挑出其中最长的,然后依次挑出剩余棍子中最长的,逐步将棍子正确地顺序排列。 产生了类的认识。 分类是按照某种性质来挑选事物,例如他们知道麻雀属于鸟类,鸟属于动物,动物属于生物。 把不同类的事物(互补的或非互补的)进行序列的对应。 简单的对应形式为一一对应。 例如给学生编号,一个学生对应于一个号,一个号也只能对应于一个学生,这便是一一对应。 较复杂的对应有二重对应和多重对应。 二重对应的例子,如一群人可以按肤色而且按国籍分类,每个人就有双重对应。 自我中心观进一步削弱,即去中心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是以自 我为中心的,他以自己为参照系来看待每件事物,他的心理世界是唯一存在的心理世界,这妨碍了儿童客观地看待外部事物。 在具体运算阶段,随着与外部世界的长期相互作用,自我中心逐渐克服。 形式运算阶段 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形式运算思维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是,并非儿童成长到 12岁以后就都具备形式运算思维水平,近些年在美国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大学生中(一般 1822岁),有约半数或更多的学生,其智力水平或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或者处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 在任何一个班级中,通常都有同时处于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时关注个体差异是必要的。 return 案例:妈妈,我又粗心了 王女士的儿子上小学 4年级,近半年来,王女士发现儿子特别担心考试,即使是平时的小测验也很紧张,甚至有几次谎称生病以逃避考试。 近几次考试,儿子一回家就苦着脸说: “ 妈妈,我又粗心了,这次没考好 ”。 王女士仔细看儿子的卷子,发现有很多错误根本不是粗心的缘故,而是概念没有掌握,或题意没有分析清楚。 但看着儿子委屈、害怕的样子,王女士只好说: “ 没关系的,一两次小考试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要你会就行了,下次不粗心就好了。 ” 可是,儿子的担忧并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严重,近来发展到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就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有时还会掉眼泪。 现象 背景调查 Ω 妈妈虽然嘴上说 “ 没关系 ” ,但每次考完试都要和老师交换意见,或询问对门的同学,妈妈对什么时间做了什么测验、每次测验有什么题、班上最高分多少、排在儿子前面有多少人都清清楚楚。 Ω 数学老师是班主任,儿子比较乖,从不让老师生气,老师也喜欢儿子,极少批评他。 但数学老师的脾气比较急躁,对班上几个调皮的、学习成绩差的孩子非常严厉,经常大声呵斥、讽刺挖苦甚至还动过手。 Ω 有彼此互相关心的朋友 Ω 做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Ω 能做出选择,并学会如何作出选择 Ω 有梦想并有机会实现 Ω 有无条件的爱,被尊重、被信任 Ω 有对他人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 学生需要什么。 return 案例 投降还是自杀 教师正在慷慨激昂地讲解 《 狼牙山五壮士 》 ,突然有个孩子说: “ 老师,他们自杀是不对的,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我看到一个报道说美军要求士兵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要投降,而且要完全服从敌军的要求,不要反抗。 要求自己的士兵自杀或与敌人同归于尽是不人道的。 ”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 《 草原小姐妹 》《 一夜的工作 》 等等课堂上。 背景分析 Ω 学生的道德认知是否也有年龄阶段差异,有质变的过程。 Ω 当前的教学中有太多有关道德认知和价值观的内容,是否存在多元标准。 Ω 是否存在相对稳定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学生的道德发展 1)皮亚杰的两阶段理论( 412岁) 以 “ 打破杯子 ” 的故事为例,男孩 A因为偷拿壁橱中的糖果打破了一个杯子;男孩 B因为帮助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三个杯子。 皮亚杰发现年幼的儿童多数人为男孩 B的过失更大,因为打他打破了更多的杯子;而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判断男孩 A的过失更大。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道德他律时期( 58岁)和道德自律时期( 812岁)。 2)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一个患了癌症的妇女濒临死亡,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而这种药只有一家药店有售。 于是病人的丈夫汉斯到这家药店买药,发现药价是 2020元,是成本的 10倍。 汉斯四处借钱,只弄到 1000元,于是他哀求药店老板把药便宜点儿卖给他,或者以后再将欠款还清,但是药店老板一口拒绝,说卖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无奈,只好夜里闯入药店,将药偷走。 汉斯这样做应不应该。 为什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