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楚辞内容摘要:
组, 《 九歌 》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 九章 》 、 《 远游 》 、 《 卜居 》 、 《 渔父 》 、 《 招魂 》 、 《 大招 》 ,其内容与风格可与 《 离骚 》 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 天问 》 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 九歌 》 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 离骚 》 解题 司马迁云:“离骚者,犹离忧也。 ” 班固云:“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离”与“罹”) 王逸云:“离,别也;骚,愁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 游国恩:离骚犹牢骚。 鲁迅亦云:不得帮忙之牢骚。 离骚犹“劳商”,乃古乐曲名。 离骚即与“骚”相离,告别忧愁之意。 作品选讲 《 离骚 》 《 离骚 》 主旨 “离忧”之“忧”,乃不能通过政治变革以实现“美政”之忧。 实现美政约有两种手段:一是通过君主支持,由上而下实行变革,一是靠志同道合者齐心协力、团结支持而实现。 两种手段的失败,使诗人既深感不得君主信任的苦恼,又深感孤立无援的凄凉,这就构成了 《 离骚 》 的两大主题旋律,反复回荡其中。 《 离骚 》 的结构 第一大段(至“岂余心之可惩”),主要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斗争和失败。 第二大段(自“女嬃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主要写了“叩阍”和“求女”两个情节,是两大主题在诗人想象中的变奏,突出诗人想象中的追求和幻灭。 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占卜”和“降神”两个情节,又是两个主题的交替出现,最后设想去国而终不忍去,以“乱辞”归结全诗。 九歌及其他作品 第三节 《 九章 》 《 九章 》 由九篇作品组成: 《 惜诵 》 、 《 涉江 》 、 《 哀郢 》 、 《 抽思 》 、 《 怀沙 》 、 《 思美人 》 、 《 惜往日 》 、 《 橘颂 》 、 《 悲回风 》。 它和 《 离骚 》 一样,直接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经历,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九章 》 每一篇较 《 离骚 》 为短,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断,不像 《 离骚 》 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 《 橘颂 》 《 橘颁 》 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 “ 深固难徙 ”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 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既。屈原和楚辞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就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九种
古代诗文里,借代辞格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 知否 , 知否 ,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 如梦令 》 )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曹操 《 短歌行 》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 《 出师表 》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小结: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山东建筑大学机械工程教研室研制
绪 论 挖 掘 机 绪 论 飞 机 绪 论 1)它是人为的实体组合; 机器的特征 3)它用来完成有用功、转换能量或处理信息。 2)各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返 回 绪 论 平面连杆机构 绪 论 凸轮机构 绪 论 齿轮机构 绪 论 绪 论 机构的特征 1)它是人为的实体组合; 机器的特征 3)它用来完成有用功、转换能量或处理信息。 从结构与运动的角度分析,二者无异,统称为 机械。 机构 机器
屈原的人格魅力与中国的端午情结
以施门户。 ” 《 抱朴子 》 : “ 或问辟五兵之道 , 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 ” 夏至节日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 练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 “ 仲夏端五。 端,初也。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 ” 《宜昌县志》:“ 五日竞渡,楚日所同,至十五日,名曰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 ” 粽子 即使在 2020年 , 湖北秭归还保留了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