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民死伤逃亡过半,使商贾云集、居民上千的巴掌坬、槐树庄、八卦寺等广大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无人区。 清同治年间( 1862~ 1874年)人口锐减,农田荒芜。 残存母树,自然降种,随风传播。 在有利地形及土壤、气候条件下生根发芽,遍地萌生,使天然植被得到恢复,形成现今的大面积次生林。 区内有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命大将蒙恬修筑的 “秦直道 ”,由黄陵沿着蛐蜒岭向东折行,到双龙乡三面窑村附近复向北行,经防火门、八面窑进入保护区,秦直道遗址今清晰可见。 还有后唐丞相任圜墓,相传西府侵地 者盗踣碑记,以减其迹,至今土人尤能言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延安地区专员公暑,林业工作由建设科分管, 1956 年 6 月组建桥山森林经营管理处, 1961 年 10 月下放富县管理, 1963年成立槐树庄林场, 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一师一团进驻富县,接管槐树庄等国营林场, 1979 年正式成立桥北林业局。 2001 年槐树庄林场改建为陕西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以来在陕西省林业厅、延安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卓有成效工作,建立健全了保护区组织管理机构、增编管护人员、开展科学研 究、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编制保护管理计划、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等,保护区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管理日趋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 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在 2020 年 2月被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虽由于资金缺乏没有进行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主要职能是代行天然林保护职责及进行日常管护工作。 但随着体制的转变,在全局职工的努力下,加大了保护力度,改善了管理,使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植被恢复率有了较大提高,林下地被物明显增多,幼树天然更新良好,生 长健壮,密度有很大提高,森林覆盖率由 1983 年的 %提高到现在的 %。 区内连续三年未发生一次森林火警和火灾,森林病虫害检测率和防治率分别达到 95%和 76%。 偷盗砍伐木材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基本达到 “三无 ”林区,确保了森林资源安全和林木健康生长。 对保护区内天然林的保护管理,采用以现有职工为主、聘用社会其他人员、部门参与的全员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方法,即全员管护责任合同制。 在管理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从规范管理程序入手,狠抓各项制度建设,制定了保护区实施办法和细则,完善了扑火预案、防火制度 及人事制度。 二是从队伍建设入手,狠抓干部职工素质教育,在各个岗位试行了 “一岗双责 ”制。 三是实行全员目标责任制管理方法,从上到下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合同,使任务到岗、责任到人。 四是坚持以法治林、加大惩罚力度,严格履行各种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开展扎实有效的保护工作。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由于上级拨款较少没有建设新的项目,只是对现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 目前保护区缺少科研、宣教场所;保护管理站(点)、检查站、瞭望台建筑坏旧,大部已成危房,无维修可能;巡护路网水毁严重; 80%以上保护管理站不通网 电;职工饮用水困难,文化娱乐设施贫乏。 这些难以满足保护区正常管理的需要,与国家的保护区建设要求相比,有一定的距离,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投入提高。 当务之急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执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尽快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新修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科研中心、宣教中心、四个保护管理站、三个检 查站、一座瞭望台、十五个保护管理点等基础设施,解决职工用电、用水和文化生活困难,为切实保护好黄土高原稀有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 建设目标 项目建设目标 依据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基础设施设备完善,内部运营机制完整,保护与科研并举,保持区内森林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积极探索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为实现这个总体项目,确定各项具体目标是: ●保护黄土高原保存尚为完好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 ●确保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及其它野生植物资源种群数量持续稳定的增长: ●恢复森林植被,丰富物种资源,为开展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奠定坚实的 基础; ●促进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解与支持,改善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最大限度地维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使之免遭人为干扰和破坏; ●项目建成后,使保护区具备比较完善和先进的保护、科研、宣教等设施设备及必要的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和保证保护区各项工作的需要,同时使保护区基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项目建成后,建立起一支较为完善的多专业、多学科、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对区内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景观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测和研究。 指导思想与原则 紧紧围绕自然保护这项根本任务,以保护区内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功能,合理安排建设布局和建设资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研和办公生活条件,安排好职工生活,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使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整体上体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是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主要内容是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生存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 1)认 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和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行以专业保护为主,专业队伍与地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2)坚持在总体保护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保护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的原则。 ( 3)坚持保护区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消除一切不利于保护管理的因素的原则。 ( 4)坚持保护工程建设从实际出发,经济适用,同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 5)坚持在保护生物资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主要建设任务 管理局修建砖混结构陈列馆和宣教中心 1600m2;保护管理站 2 个 900m2;保护点 6 个360m2。 维修硬化支道 40km,新修摩托车道 45km,维修干道 37km。 设置大型宣传牌 2 个。 建设防火隔离带 20km。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保护与恢复工程 保护管理站建设 ( 1)新建常家湾保护管理站 新建常家河站址设于保护区的常家河,海拔约 1260m,坡向南,形状大致呈长方形,站前有土石路面,路面宽 ;规划修建办公宿舍楼 450m2;围墙 240 米,厕所 1座,大门 1个,完善附属设施围墙及室内给水和室内外排水系统。 ( 2)新建陈家河保护管理站 陈家河保护站设于海拔 1300m的陈家河沟,坡向南,平均坡度 3176。 ,形状大致呈长方形,其北面紧靠山坡。 规划修建砖混结构办公宿舍楼一座 450m2;围墙 260 米,厕所 1座,大门1 个,完善附属设施。 大型宣传牌 在通往保护区的青(岛)兰(州)高速公路旁和 309 国道口各建大型宣传牌 1 处,以加强保护区宣传力度,渲染保护管理氛围,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人们的森林防火意识,提高保护区的安全性。 保护点(哨卡) 在保护区境内偏远处的常家湾、一百二十行亩台、后沟、木炭窑、碾子梁和兴隆 关等修建 6处保护管理点,每处 60 m2,计 360 m2。 保护管理点为砖混结构,房屋抗震防裂度 8度,耐火等级 Ⅱ 级。 巡护步道 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内森林资源,有效监测资源动态变化,规划的修建巡护步道 40km。 巡护步路应覆盖整个保护区,保证不留死角,方便巡护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巡护步道尽量利用原有巡护道,严禁破环现有植被。 防火隔离带 在与甘肃省交界处的缓冲区内及与柴松自然保护区交界线选择重点防火地段和火险等级较高地段,设置防火隔离带 15km,宽度 20m。 植被恢复 由于保 护区地处避远山区,保护区建立之前,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未按天保工程安排过任何植被恢复项目。 应在保护区开展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等植被恢复工程,促进保护区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 选择目的树种母树较多,地形复杂的区域进行封山育林 3500hm2。 科研与监测工程 生态监测站 在保护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建立生态监测站一个,购置各类仪器设备。 包括:热量计、树冠分析仪、年轮分析仪、智能中子水分仪、土壤养分速仪、土壤水分测定仪、梯度观测设备、室内观测及数据处理设备。 以满足水文、土壤养分、群落生长、 热值测定、光合呼吸观察等要求。 本底调查、技术培训及科技支撑 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期完成保护区本地资源调查及保护管理的技术培训人员。 ( 1)技术培训 鉴于保护区建立晚,保护区职工又是从原林场过渡而来,保护管理理念淡薄的实际,积极进行职工教育,全面系统地组织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搞好公众教育的有效途径。 ① 学习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② 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出境、出国考察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保护区讲课、指 导工作。 ③ 分期、分批、分专业进行职工培训,形成讲学习、比贡献,积极竞争的良好学风,争取实 现职工 100%全员培训目标,达到 1/3 的职工能够熟练使用一门外语对外交流,形成 5~ 8人业务骨干队伍。 ④ 对保护站工作人员严格考核管理,上岗职工应熟练掌握巡护、监测的基本方法,明确职责范围、了解资源本底和有关法规制度,具有处理日常管护事务的能力。 ( 2)科技支撑 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西北林业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省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管理站、省动物研究所等)建立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寻求科技 支撑,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逐步提高保护区的科技水平。 宣教工程 在保护区管理局建设砖混结构标本陈列馆和宣传教育中心,建筑面积 1600m2,辅助建筑工程面积 400m2。 内设报告厅、教室、教研室等相关宣教设施。 购置相关设备 1 套。 配套工程 道路工程 ( 1)现有道路概况 从富县县城到保护区距离 87km,其中直罗镇到县城距离 50km,是 309国道的一部分,全部为沥青路面公路,从直罗镇的石弘寺经槐树庄保护站到防火门 40 公里,为林 III级砂石路,路宽 5m,长 37km;近年代由于保护区 建立后林业生产任务减少,道路物流锐减,无人管护,加之历年暴雨水毁严重,保护区交通道路难以满足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的需要,必须进行新建和改修。 ( 2)道路网建设 现有的部分林区便道不利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影响核心区的植物生长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因此,对保护区的巡护道路进行重新布设。 ① 支道维修:石弘寺至防火门 40km 的林区 III 级砂石路,为保护区出入的唯一通道,需维修硬化后才能使用。 ② 摩托车道新修:在各保护站附近及各保护管理点有条件的区段修建摩托车道,方便巡护工作,并能快速迅捷地应对突发事件。 新修 摩托车道 45km。 环境保护 规划在保护区建设环保厕所 5 处,设置垃圾箱 80 个。 通讯工程 保护区的通讯采用有线通讯和无线电通讯相结合的方式,临时性和防火通讯可采用无线电通讯,永久性的通讯以有线通讯为主,设置固定直拔电话。 保护区的巡护管理以野外为主,为了保证野外巡护工作正常开展和通讯随时畅通,保护区需安装无线电台 8 个,车载台 5 部,对讲机 25 部,无线发射台 1 个,卫星电话 2 部。 车辆 保护区 6 个保护站现有保护车辆 2 辆,已多年失修无法正常行驶,难以满足各项工作的开展。 保护区的车辆配备首先要有利于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对突发性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具体车辆配备如下: 监测车 1 辆,执法用车 1 辆,监测用车 1 辆,公安用车 1 辆, 第六章 环保、安全与消防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 保护区建设,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认真执行有关环境质量标准,项目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待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项目建设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项目建设不得引进和使用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技术和设备; 对局、站址和一些裸露的地方进行绿化,营造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对参观者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教育,并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对游客的活动范围、活动形式进行限制; 设置区内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监测,以便及时改进保护措施。 “三废 ”处理措施 污水 对进入保护区的污水进行监测和污水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生活污水尽应可能与附近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联网,经过生物处理达 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予排出,污水未经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河道或其它水体,需经净化处理后妥善处置。 实验区旅游游人主要聚集场所。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