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大学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内容摘要:

 正如大连理工大学李志义副校长所说, 有一段时间我们忘了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 “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是伪命题,往往科研为中心,教学边缘化。  人才培养最后成了良心活。  目前,访谈计划已经过半,切实感受到,教学改革是攻坚战。  为什么教学改革如此艰难。  我自己的观点,一是,在评价体系方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都是硬指标、硬任务。  相对来说,人才培养的指标偏软,在发生矛盾时,人才培养要为其他任务让路。  前几天访问浙大林建华校长,他的观点也与我一致。  他认为,比较教授研究的贡献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后者是成百成千倍放大。 硅谷是斯坦福的毕业生创造出来的。  提出要回归教学传统。  作为学校而言,必须改变学校构架,在整套战略设计上,以人才培养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  关键是要让考核教学的指标硬起来,而不是碎片化的精品课程、名师、实验班等等。  一是看投入。  二是看政策。  我校预算投入和教师职称评定程序的例子。  大工 36条(一票否决、参与教改)的例子。  二是,学院院长的主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 大学的根基不在学校自身,而在院系。  比较不喜欢院长说,“学校有什么规定,我们做什么”。  这样就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发挥不了学院的主动性。  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院长根据他自己的经历,直言 他所建议的教学改革的所有步骤,学校都同意。  饶毅认为, 人才培养的阻力,不在教育部,也不在学校,关键是看院长是否负责任地做这件事以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尤其著名教授。  我同时也是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的一个体会是,在制定专业目录时,一些著名教授都会坚持自己专业必须保留,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看成是一个阵地。  因此,要调动这些教授的积极性。  又如,我们学校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曾经担任历史系系主任,从他开始倡导,到几任系主任的努力,现在几乎历史系的每个老师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  因此,重视教学,特别是课程改革,要从基层做起,需要学院重视特别是学院的院长要动起来。  我认为,教学是需要院长来关注的,而不仅仅是教学副院长的事。  曾经在浙大做过教务处长,知道谁来管反映重视程度,就像省市主管教育的领导,如果是党外人士,话语权就没那么大。  难能可贵的是,在调研中看到有些院长在人才培养上亲力亲为。  例如,上海财大经济学院田国强院长,他介绍给学生讲自己失恋后到江边的故事,经常给学生做报告,九年没有学生出过事。  又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陈国强院长通过博客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树立信念,被称之为信念院长。  这里还想讲一点的是,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老院长换不下来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的困境,但是在“ 985”大学和地方院校中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 “ 985”大学是可换的院长太多,而地方院校是学科带头人不够。  对于前者,关键在于如何让老院长体面地退出领导岗位;  对于后者,我认为,应该给年轻人以机会。 三、推动内涵建设,要善于营造 良好的行政氛围  在对海外大学管理者访问的时候,我经常问“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人才培养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个问题。  很多受访者认为,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学生获得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  但是为什么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学习、生活。  对此,尤西纽斯学院黄伊侣校长给出的答案是: 他们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90% beyond the classroom, but inside the college。  强调大学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 办大学就是办环境。  首先,大学文化的内涵应该是动态的。  因为每个时代的主题不一样,固定下来不一定好。  最近,有几所大学专门请我去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我就以李延保书记组织中大精神大讨论这件事为例。  经过整整一年,出了一本书,叫 《 凝聚中大精神 》 ,前言里就说中大精神就存在一个个中大的故事里。  因此,没有必要追求结论是什么,而是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的过程。  同时,我认为,对于大学的经典不宜多变,例如,校训。  但可以赋予新的内涵。  上海交大张杰的例子。 (“交通”: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  对于大学文化的重视, 其中 特别强调行政文化的建设。  我 认为,一个好的行政文化甚至决定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和整个文化氛围。  大学 里能不能形成好的氛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我们行政文化的氛围。  如果一所大学办得不好,第一要反思是不是行政文化出了问题。  因为行政 人员掌握着资源的分配,比如经费、房子等。  学校的资源到底是为什么人服务的,这直接决定你的行政文化是什么。  例如,我在任时与学校分管财务的副校长约定,绝对不在资源使用上向自己的学科专业倾斜。  在 “ 985”、“ 211”这些大项目中,我们从没有为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投过一分钱,所以我们说话就较有公信力。  别人 可能会认为你分配不公,但绝不会说你以权谋私。  一方面,我们强调“教授就是大学”,而没有说“处长就是大学”、“院长就是大学”。  在 大学里,行政工作永远都是从属于教学和科研 的。 行政 人员无论什么级别,他的工作就是服务师生。  大学与政府、军队、企业不一样,因此,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应该仅是一个权力的敬畏者,而更应有对学术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  我曾经提过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概念,就是在中山大学,管理人员应该是 “二等公民”。  这个 “二等公民”是打引号的,意思并不是说行政人员与教师在人格上有差别,而是要强调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首要 性。  这 就决定了大学行政人员这个职业的要求,就是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服务于它。  我 曾经说过: 教授可以有脾气,但行政人员不能耍性格。  哈理工也提出要“双实双崇”。  “诚实为人,踏实做事”  “崇尚学术,崇敬学者”  我在一所大学评估的例子。  行政文化影响学术文化:博士后论文抄袭的例子。 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  第一 ,要习惯于尊重别人、欣赏他人。  人 与人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因此,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  我 提过这样的概念,一个和谐的总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  大家应该抱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心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弥合彼此的分歧、宽容对方的过失、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弱点。  因此 ,在我们工作、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第一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也经常提倡要“当面批评,背后表扬”。  这样 ,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融洽,大家的心情才会愉悦。  我并不认为党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