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大学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内容摘要:
正如大连理工大学李志义副校长所说, 有一段时间我们忘了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 “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是伪命题,往往科研为中心,教学边缘化。 人才培养最后成了良心活。 目前,访谈计划已经过半,切实感受到,教学改革是攻坚战。 为什么教学改革如此艰难。 我自己的观点,一是,在评价体系方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都是硬指标、硬任务。 相对来说,人才培养的指标偏软,在发生矛盾时,人才培养要为其他任务让路。 前几天访问浙大林建华校长,他的观点也与我一致。 他认为,比较教授研究的贡献与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后者是成百成千倍放大。 硅谷是斯坦福的毕业生创造出来的。 提出要回归教学传统。 作为学校而言,必须改变学校构架,在整套战略设计上,以人才培养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 关键是要让考核教学的指标硬起来,而不是碎片化的精品课程、名师、实验班等等。 一是看投入。 二是看政策。 我校预算投入和教师职称评定程序的例子。 大工 36条(一票否决、参与教改)的例子。 二是,学院院长的主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大学的根基不在学校自身,而在院系。 比较不喜欢院长说,“学校有什么规定,我们做什么”。 这样就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发挥不了学院的主动性。 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院长根据他自己的经历,直言 他所建议的教学改革的所有步骤,学校都同意。 饶毅认为, 人才培养的阻力,不在教育部,也不在学校,关键是看院长是否负责任地做这件事以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尤其著名教授。 我同时也是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我的一个体会是,在制定专业目录时,一些著名教授都会坚持自己专业必须保留,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看成是一个阵地。 因此,要调动这些教授的积极性。 又如,我们学校陈春声常务副书记、副校长曾经担任历史系系主任,从他开始倡导,到几任系主任的努力,现在几乎历史系的每个老师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 因此,重视教学,特别是课程改革,要从基层做起,需要学院重视特别是学院的院长要动起来。 我认为,教学是需要院长来关注的,而不仅仅是教学副院长的事。 曾经在浙大做过教务处长,知道谁来管反映重视程度,就像省市主管教育的领导,如果是党外人士,话语权就没那么大。 难能可贵的是,在调研中看到有些院长在人才培养上亲力亲为。 例如,上海财大经济学院田国强院长,他介绍给学生讲自己失恋后到江边的故事,经常给学生做报告,九年没有学生出过事。 又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陈国强院长通过博客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树立信念,被称之为信念院长。 这里还想讲一点的是,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老院长换不下来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的困境,但是在“ 985”大学和地方院校中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 “ 985”大学是可换的院长太多,而地方院校是学科带头人不够。 对于前者,关键在于如何让老院长体面地退出领导岗位; 对于后者,我认为,应该给年轻人以机会。 三、推动内涵建设,要善于营造 良好的行政氛围 在对海外大学管理者访问的时候,我经常问“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人才培养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个问题。 很多受访者认为,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学生获得知识不再局限于课堂。 但是为什么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学习、生活。 对此,尤西纽斯学院黄伊侣校长给出的答案是: 他们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90% beyond the classroom, but inside the college。 强调大学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办大学就是办环境。 首先,大学文化的内涵应该是动态的。 因为每个时代的主题不一样,固定下来不一定好。 最近,有几所大学专门请我去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我就以李延保书记组织中大精神大讨论这件事为例。 经过整整一年,出了一本书,叫 《 凝聚中大精神 》 ,前言里就说中大精神就存在一个个中大的故事里。 因此,没有必要追求结论是什么,而是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凝聚人心、达成共识的过程。 同时,我认为,对于大学的经典不宜多变,例如,校训。 但可以赋予新的内涵。 上海交大张杰的例子。 (“交通”: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 对于大学文化的重视, 其中 特别强调行政文化的建设。 我 认为,一个好的行政文化甚至决定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和整个文化氛围。 大学 里能不能形成好的氛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我们行政文化的氛围。 如果一所大学办得不好,第一要反思是不是行政文化出了问题。 因为行政 人员掌握着资源的分配,比如经费、房子等。 学校的资源到底是为什么人服务的,这直接决定你的行政文化是什么。 例如,我在任时与学校分管财务的副校长约定,绝对不在资源使用上向自己的学科专业倾斜。 在 “ 985”、“ 211”这些大项目中,我们从没有为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投过一分钱,所以我们说话就较有公信力。 别人 可能会认为你分配不公,但绝不会说你以权谋私。 一方面,我们强调“教授就是大学”,而没有说“处长就是大学”、“院长就是大学”。 在 大学里,行政工作永远都是从属于教学和科研 的。 行政 人员无论什么级别,他的工作就是服务师生。 大学与政府、军队、企业不一样,因此,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应该仅是一个权力的敬畏者,而更应有对学术的敬畏,对知识的敬畏。 我曾经提过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概念,就是在中山大学,管理人员应该是 “二等公民”。 这个 “二等公民”是打引号的,意思并不是说行政人员与教师在人格上有差别,而是要强调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的首要 性。 这 就决定了大学行政人员这个职业的要求,就是必须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服务于它。 我 曾经说过: 教授可以有脾气,但行政人员不能耍性格。 哈理工也提出要“双实双崇”。 “诚实为人,踏实做事” “崇尚学术,崇敬学者” 我在一所大学评估的例子。 行政文化影响学术文化:博士后论文抄袭的例子。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 第一 ,要习惯于尊重别人、欣赏他人。 人 与人之间一定存在着差异,因此,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 我 提过这样的概念,一个和谐的总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 大家应该抱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心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弥合彼此的分歧、宽容对方的过失、理解和尊重人性的弱点。 因此 ,在我们工作、相处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第一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也经常提倡要“当面批评,背后表扬”。 这样 ,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融洽,大家的心情才会愉悦。 我并不认为党委。关于推动大学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
相关推荐
1)写实类的报刊以文字为主,插图以照片为主 ( 2)夸张类的报刊图文并茂而且插图多为加工制作后 的,较多采用背景色和高档纸张,开张尺寸偏大 3. 商业化报刊 在文字内容之外有较多的广告,属于夸张类 4. 儿童类报刊 图形居多,图案多富有儿童特色,卡通风格 四、电子报刊的风格 1. 吸收传统报刊的基本要素和基本风格 2. 根据报刊选题的内容确定基本风格 3.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和活泼风格 4
3)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 2.人类对发展认识的简要回顾 ( 1) 18世纪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是“技术万能论”与“无限发展观”。 ( 2)环境污染,引起人类大反思。 ( 3)人类开始对生存环境予以重视。 ( 4)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 ( 5)由于人们认识不深
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 《 老张的哲学 》 是第一部作品 ,由1926年 7月起在 《 小说月报 》 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 《 赵子曰 》 和《
杂食动物的影响更大) ( Scherber et al. 2020, Nature) Plant Large herbivore Soil bacteria amp。 animal Insect Mycorrhiza fungi 地上营养级 地下营养级 对营养级生物多样性关系认识 —— 问题提出 作用趋向 : 单向、双向,混合。 作用强度 : 持续或间断变化。 作用机制 : 营养、行为,互作。
购入煤炭缴纳铁路建设基金, 2分 /,非税(基金) 合同纠纷交纳诉讼费 2万元,非税(收费) 缴纳增值税 2千万元,企业所得税 800万元 三、如何看待当前的非税收入规模 (一)非税收入规模及基本构成 收入规模 2020年,全国非税收入 ,较上年增长 %。 其中,中央本级 ,增长 %。 地方本级 ,增长 % (二)导致非税收入规模较大增长较快的三个主要原因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