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6:气相色谱分离原理内容摘要:

的组分量每毫升固定液中所溶解式中 CL与 CG分别是组分在固定液与载气中的浓度。  学生提问、讨论与总结 4 容量因子( k) :又称 分配比,容量比 ,指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量(质量、体积、物质的量)之比。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k两组分分配系数不同,则在色谱柱中有不同的保留值,因而就以不同的速度先后流出色谱柱,从而达到分离。 组分分子结构不同,组分性质不同,则相应的分配系数也不同,这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 色谱法发展历史 1 茨维特发现他的色谱法之后的 20多年里,几乎无人问津这一技术。 到了 1931年,德籍奥地利化学家库恩( )利用茨维特的方法在纤维状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吸附柱上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公认为单一的结晶状胡萝卜素分离成 a 和 b 两个同分异构体,并由所取得的纯胡萝卜素确定出了其分子式。 随后他还发现了八种新类胡萝卜素,并把它们制成纯品,进行了结构分析。 同年,库恩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维生素的研究上,确定了维生素 A 的结构。 此外,他还用色谱法从蛋黄中分离出了叶黄素;还曾把腌鱼腐败细菌中所含的红色类胡萝卜素确定离析出来并制成结晶。 1933年库恩从 35000升脱脂牛奶中分离出 1g核黄素(即维生素 B2),制得结晶,并测定了它的结构。  色谱法发展历史 2 1938年, Kuhn因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离析与结构分析中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从此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迅速为各国科学家们所注目,广泛被采用起来。 此后,相继出现了各种色谱方法(如下表所示)。 现在的色谱分析已经失去颜色的含义,只是沿用色谱这个名词。 年代 发明者 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 1906 Tswett 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 最先提出色谱概念。 1931 Ku。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