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内容摘要: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专题三(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 课标内容: 概述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 ,总结其 经验教训。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 改革开放 决策的 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和 国有企业改革 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 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特点。 了解我国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 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意义。 50~ 70年代: 起步: 49- 56 探索与失误 56- 66 劫难 66- 76 一五计划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国民经济的调整 周邓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70年代末:( 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意义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点、线、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行政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 知识体系构建 【 重点阐释 】 中国现代史阶段划分(便于大家学习) 1949年 10月 1952年底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53年 1956年底(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 “文化大革命 ” 十年动乱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 1949年 10月 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 2) 1956年 1966年 ( 3) 1966年 1976年 ( 5) 1978年至今 ( 4) 1976年 1978年 两年徘徊时期 ( 1) 1949年 10月 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每个阶段重点掌握的内容 ◆ 一五计划 ① 路线指引(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②主要内容(抓住突出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主要成就 ◆ 三大改造 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概况 ②三大改造的实质 ③三大改造的影响 ( 2) 1956年 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 ◆ 中共八大( 195北 京) ——正确探索 ① 背景;②主要内容(特别是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③影响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重大失误 ① 路线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 、好、省”) ②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③纠正错误:“八字方针”的提出 ◆ 经验教训 ①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②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 3)十年文革:国民经济的劫难与调整 调整: ① 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 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 4)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① 主要原因:“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重要性 (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至今) ◆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 背景 ②主要内容 ③意义 ◆ 经济体制改革 ① 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改革的根本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必要性;改革的主要方面(特别注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④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国有企业进行):必要性;中心环节;改革的主要方面(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产权制度 );意义。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过程( 十四大 );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革 改 地 土 社 公 民 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 重难点突破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⑴ 基本过程: ① 80年代: 设立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内地; ② 90年代: 以开发和开放 上海浦东 为重点; ③ 21世纪: 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⑵ 初步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⑶ 特 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专题四(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 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1)近代以来的 服饰 和 饮食 等物质生活的 变化 及其 原因 (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 社会习俗 和 社交礼仪 的 变迁 及其 原因 (具体见提纲)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1)近代以来 交通、通讯工具 的 发展 与更新的 过程 (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 影响 ◆ 大众传媒的变迁 (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 报刊 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 作用 ( 2) 影视 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业 ( 3) 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影响 重难点突破 分析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物质生活方面: ①环境 ——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②服饰 ——断发易服; ③饮食 ——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④居住 ——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妇女解放 ——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礼仪 ——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 ——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 先生 ” 、 “ 同志 ”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 “ 老爷 ”“ 大人 ”。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重难点突破 中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物质生活: 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 “ 吃 ” ——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 “ 菜篮子工程 ” “ 穿 ” ——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 “ 住 ”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