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内容摘要:
望祖国能早日统一 揭示主旨的诗句: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 《 乡愁 》 前三节以大陆生活经历为内容,写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家别离愁:少时出门求学恋母,成年后谋生在外念妻,后来阴阳两隔哭娘,写尽生离死别之愁。 最后一节扩大了乡愁的表现范围,羁旅孤岛,游子望归,这就代表了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感情和愿望。 时间的发展就是线索,它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抒情诗与意象 抒情诗是诗歌的一种。 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但抒情诗有意象,是作者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相感应而以文字描绘出来的图景。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余光中的 《 乡愁 》 具有单纯而丰富的美,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正好成为各个不同时期同一感情的象征物。 感情物化 乡愁本来是人们所普遍体验过却难以捕捉的情绪,作者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将感情物化,通过具体的象征性的形象,倾注自己对祖国的河山与民族历史的思念。 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 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 的 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 强烈愿望。 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 “ 寻美 ” , 并把寻。乡愁余光中
相关推荐
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 ”少年用力点点头。 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儿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 ……” 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 母亲久久伫望,目光神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 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 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
规定的词 , 考生根据构词法知识不难 理解其意义。 年度 2007年 2020年 2020年 2020年 2020年 考 点 设 置 名词 5个 2个 3个 1个 4个 动词 2个 4个 4个 3个 2个 形容词 2个 4个 2个 4个 7个 副词 1个 0个 1个 2个 2个 1. 只考实词:五年来只考实词 , 即名词、动 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词。 至于这四类词是否有比例的问题 , 上表显示
鲁迅”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恰恰就是通过一首诗去歌颂鲁迅的。 这就是诗人臧克家写的《 有的人 》。 大家齐读课题。 【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 教 学 设 计 二、初读读通顺正确。 三分诗,七分读。 请大家走进这 7个小节 28行诗中,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读) 汇报自读情况。 (抽生读前 6小节,最后一小节齐读)对于你们的朗读,老师不作任何评判,我请来了一位高人,(播放课件。
C 2m 1m 1m 2﹒ 5m 10m,横截面尺寸面积为 m2,荷载为 1000kN, 石料容重 23 kN/ m3,地基的许用压应力 [σ]= MPa,试校核地基的强度。 σ=FN/A= ( 1000+23 10) 103/( 106) = MPa≤[σ]= MPa 所以地基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顶部受到轴向压力 F=1000kN,已知混凝土 的容重 22kN/m3,许用压应力 [σ]=
手。 天下第一奇手 这双手是谁的。 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这双手奇在哪。 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描写这双手的。 奇在手之老 —— 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视觉) 奇在手之大 —— 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触觉) 奇在手之色 ——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 粗,一道道黑土色。 (视觉) 奇在手之硬 ——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视觉) 奇在手之指 —— 大拇指没有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