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传统文化的根源:农业传统及其现代转化-东亚文化与内容摘要:

體系 • 階層性的市場經濟網路 農書中的「圃田」介紹 東漢 綠釉陶豬圈 2:2 傳統中國農業的生產與分配 3. 傳統農業與中華文化之關係 3:1 傳統農業對中華文化的滲透 1. 「 多子多孫 」與「 安土重遷 」的價值理念 2. 重農抑商 的中國政治傳統 3. 中國人 對自然的情感和敬畏 4. 傳統中國社會是 「 父系的 」 (patrimonial), 「 父權的 」 (patriarchal), 「 隨父居的 」 (patrilocal) 農家分家契約 3:1 傳統農業對中華文化的滲透 1. 魏復古 ( Karl Wittfogel, 18961988) : 中國專制權力來自對於 水利事業之掌控 ,因此農業社會乃構成中央集權之基礎。 3:2 傳統農業文化與中國集權體制 李冰 (生卒年不詳 ) 2. 中國歷史上治水管轄權以及農業地 理等事實, 不能支持「水利社會說」。 3:2 農業文化與中國集權體制 3:3 傳統農民生活型態 1. 道義經濟: 以降低風險為考量 2. 農村結構: 血緣和地緣交織 3. 農民性格: 仍服從「理性抉擇」 (rational choice) 4. 農民角色: 逐利者、生產者、 受剝削者 《 詩經〃豳風〃七月 》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 上入執宮功。 晝爾於茅,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 」 4. 日本農村社會的轉變: 從傳統到現代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1. 邁向現代的日本農業: 1) 1868年 明治維新 ,資本主義興貣。 2) 1873貣, 重稅瓦解了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 ,將農村捲入了金元流動的市場體系。 3) 策略性地 以農業扶植工業 ,使得二次戰前,農村現代化的步調緩慢。 4) 二次戰後日本實施 土地改革 ,地主階級多為自耕農取代,然收益受限於狹小的耕作面積。 5) 生產收入的差距,導致 大量農業人口移往工業部門。 日本秋田縣農宅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2. 戰前日本農民的價值系統: 1) 身分意識 :尊重家長、安於既定階 層、缺乏創新。 2) 生產態度 :親近土地、自給自足、 精耕細作。 3) 消費型態 :低收入低消費、大量資 源投入。 日本農宅內燒炭火取暖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4) 重農思想:  封建時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