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内容摘要:
4)H2SO4 H2O2 HNO3 HCl 请你将每组中不同于其他三种的一种物质挑选出来 , 并填写原因: (1)物质 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 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 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 ____________,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1)SiO2 SiO2是酸性氧化物 , 其余都是碱性氧化物 (2)Al Al是金属 , 其余都是非金属 (3)C60 C60是单质 , 其余都是化合物 (4)H2O2 H2O2不是强酸 , 其余都是强酸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 解析 】 在物质的分类方法运用的过程中 , 题目呈现的较为灵活 , 不仅要求学生会用分类方法 ,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一些物质具体的组成 、 结构或性质等方面的知识点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 探究点二 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表示方法 ——化学用语 ——化学式的使用 (1)最简式 即实验式 , 只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 不能表示物质的结构 , 最简式中涉及的原子个数互为质数 , 如乙烷的最简式为 CH3。 (2)分子式 表示物质分子组成 , 分子式中各原子数可以不互为质数 , 如H2O2。 (3)结构简式 省略部分碳氢键和碳碳单键的有机物表示方法 , 但一定要突出官能团 , 如乙烯的结构简式不能写成CH2CH2, 而应该写成 CH2= CH2。 (4)结构式 表示物质内部结构中原子的排列和结合情况 , 要求每一条共价键都要用短线标出。 2. 常考易错的化学名词 (1)萃取 、 分液 、 渗析 、 溶解 、 熔融 、 熔点; (2)气体逸出 、 溶液溢出 、 用玻璃棒蘸取 、 振荡试管; (3)酯化反应 、 焰色反应; (4)氨气 、 铵盐 、 乙酸乙酯 、 油脂 、 硫氰化钾; (5)研钵 、 坩埚 、 褪色。 3. 常考易错的电子式 (1)混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 将氯化钠 、 氯化铵和水的电子式: (2)电子式的书写不完整。 (3)电子式的书写不规范。 [特别注意 ] (1)忽视羟基和氢氧根离子的区别:羟基为不带电的原子团 ,可表示为: —OH, 其电子式为 ;氢氧根离子为带电的阴离子 , 其电子式为。 (2)书写官能团时忽视 “ —” , 如将醛基 (—CHO)错写成 CHO。 (3)有机物官能团的书写方向变化时 , 原子的书写顺序要随之变化 , 即要注意原子间的连接方式。 如醛基可写成 —CHO, 或OHC—, 但不能写成 HOC—;硝基 —NO2不能写成 NO2—, 而应该写成 O2N—。 例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由 CH2= CHCOOCH3合成的聚物为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 表示 6X或 12C C. 比例模型 , 表示甲烷分子或四氯化碳分子 D. H+ + OH- ==H2O, 表示稀盐酸或 NaHSO4溶液与 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 【 解析 】 含有一个双键的单体,其加聚产物的主链为双键碳原子, A项中 —COOCH3应为支链,该项错误;原子结构示意图 只能表示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而不能反映 出该原子的质量数, B项错误;比例模型应能反映出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的实际大小,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和氢原子半径大小之比与四氯化碳分子中碳原子和氯原子半径大小之比不相同,故 C项中所给比例模型不能同时表示两种分子, C项错误。 【 变式 1】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 B【 解析 】 甲醛中碳氧之间为双键,有两对共用电子对, A项错误;书写乙烯的结构简式时不能省略碳碳双键, C项错误;氯离子的质子数为 17, D项错误。 【 变式 2】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 D 【 解析 】 A项中碳原子半径应比氧原子大,A项错误; B项中 F- 最外层电子数应为 8; C项没有将 H- 的电子式表示出来,不完整,应表示为:。 ► 探究点三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胶体 1. 胶体微粒一般是离子 、 分子或难溶物的聚集体 , 但有些高分子化合物 , 如淀粉 、 蛋白质 , 因其分子非常大 , 其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几万 、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 千万 , 因此一个分子就是一个胶体微粒 , 它们的溶液是胶体。 2. 在胶体分散系中 , 胶体粒子可能带电荷 , 但不能说成胶体带电荷。 胶体是一个体系 , 与溶液一样呈电中性。 3. 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强酸 (如盐酸 、 硫酸 )时 , 出现的现象为先沉淀后溶解。 其原因为开始时出现沉淀是由于胶体中加入了电解质发生了聚沉 , 后来沉淀消失是发生了中和反应。 4. 分散系可根据分散质直径微粒大小分为浊液 、 胶体和溶液。 浊液根据分散质不同可以分为悬浊液和乳浊液。 例 下列关于 FeCl FeCl3溶液和 Fe(OH)3胶体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加热蒸干并灼烧 , 得到的产物都是氧化铁 B. 上述三种液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完成如下转化关系: FeCl2溶液 → FeCl3溶液 → Fe(OH)3胶体 C. 上述三种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都带电荷 D. FeCl FeCl3溶液能稳定存在 , 而 Fe(OH)3胶体不能稳定存在 D 【 解析 】 考虑 FeCl2和 FeCl3的水解、氢氧化亚铁易被氧化以及氢氧化铁受热分解等因素可知 A项正确;FeCl2溶液加入氯水可制得 FeCl3溶液,将 FeCl3的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中,并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棕色可制得 Fe(OH)3胶体, B项正确;氢氧化铁胶粒带有正电荷, C项正确;胶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项错误;有的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不带电荷,如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等。 【 点评 】 高考中对胶体知识的考查往往只在选择题中的某个选项涉及,因为单独对胶体知识进行考查势必会使试题比较单薄。 本题将胶体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水解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 本题的易错点有:①忽视 FeCl2溶液在加热过程中的氧化反应,②忽视 FeCl3溶液加热蒸干过程中促进水解而得不到 FeCl3固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明矾 、 小苏打 、 醋酸 、 次氯酸均为电解质 B. 碘酒 、 牛奶 、 豆浆 、 漂白精均为胶体 C. 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 、 胶体和浊液 D. 物质可根据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的导电性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变式 1】 A 【 解析 】 碘酒是溶液,漂白精为次氯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也不属于胶体, B项错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类标准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 C项错误;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分类标准是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 D项错误。 例 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 , 可用 FeCl3溶液应急止血 ,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 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 B. 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 FeCl3溶液能产生 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 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B 【 解析 】 血液是一种液溶胶, FeCl3是电解质,用 FeCl3止血就是利用电解质会促使血液凝聚的原理。 【 变式 1】 将含有 mol氯化铁的饱和溶液逐滴加入到沸水中 ,并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棕色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所得红棕色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 B. 向该液体中逐滴加盐酸 , 开始时产生沉淀 , 盐酸足量时 ,沉淀消失 C. 该液体含分散质微粒 mol D. 该液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C 【 解析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
相关推荐
• 于“微”处、“隐”处下功夫。 暮夜却金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谒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wei)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积善成德: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大大加深半殖化程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严复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先进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 四、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 屈辱史 ,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 抗争史 ,它告诉我们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发展历程 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1)春秋战国、秦汉 铁器牛耕;垄作法 ;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两年三熟制 ( 2)魏晋南北朝: 翻车; 《 齐民要术 》 ( 3)隋唐: (江南)育秧移栽;筒车;曲辕犁 ( 4)宋元: (江南)稻麦复种制 —— 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的考查;上海卷第 9题对宋代理学内涵的考查等。 再如 2020年江苏卷第 3题、 2020年广东卷第 5题对心学观点的理解考查等。 复习备考时应格外注意。 ► 探究点四 明清之际反封建思想出现的原因及特点 1. 原因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地位;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明朝中期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冶铁、制瓷、纺织业方面成绩辉煌。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宋代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主要产地也在北方;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