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称谓内容摘要:

,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 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 )。 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 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 (知命,“知天命”之意 )。 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 耄 (mao)耋 (die)指八九十岁。  期颐指一百岁。 二、古代职官 【 爵 】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 丞相 】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 《 陈涉世家 》 :“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 指南录 )后序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 太师 】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 《 梅花岭记 》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 太傅 】 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 少保 】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 《 梅花岭记 》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 尚书 】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 《 张衡传 》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 学士 】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如 《 (指南录 )后序 》 “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 《 谭嗣同 》“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 参知政事 】 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 训俭示康 》 “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 谭嗣同 》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 军机大臣 】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 谭嗣同 》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 枢密使 】 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 指南录 〉 后序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 左徒 】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 屈原列传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 【 太尉 】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高太尉指高俅。 【 士大夫 】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 师说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 ”《 石钟山记 》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 训俭示康 》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 ” 《 五人墓碑记 》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 太史 】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 张衡传 》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 《 五人墓碑记 》 :“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