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生产管理咨询技能培训教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福特的成功秘诀  “作为领导者,雇主的目标应该是,比同行业的任何一家企业都能给工人更高的工资。 ”  亨利 福特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顾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 43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福特管理模式的贡献 ——  1. 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社会财富。  ,使美国成为“级车轮上的国家”,并使美国装备生产至今居于世界前列。  3. 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与社会责任  4. 为美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44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福特管理模式的贡献 ——民族精神的象征  1942年 , 罗斯福总统号召生产出 6万架飞机。  1943年 ,这一数量达到了 12万架 . 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生产出  ,  10万辆坦克  30万架飞机 45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福特受罗斯福总统之命 ,在威洛伦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线 ,长达半英里 ,420xx名工人一天 24小时工作 ,一周工作七天 .  珍珠港事件 6个月后 ,美国组装飞机的速度达到一周 1000架次 . 在威洛伦 ,每 63分钟 ,就有一架 B24驶离装配线 .  1942年,当公司必须将所有资源投入支持战争的工作时,民用车的生产突然停止。  在不到三年内一共制造了  8,600架四引擎 B24“解放者”轰炸机、  57,000台飞机发动机  250,000台坦克、驱逐舰及其他战争用机器。 46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1.“高工资低价格”模式  从2美元的最低工资到6美元的最低工资  “降低工资不等于降低成本”  (1)没有标准工资,只有合适的工资;  (2)要搞好企业,就要不断地提高工资,而不是降低工资;  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理论”  我们坚信,为社会大众提供质量更优、价格更便宜的产品,是我们不容推辞的责任。  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依照高工资、低价格的原则进行运作,那么,企业将无法生存,因为不那样做,购买产品的顾客将因为受到限制而不会购买你的产品。 47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高工资带来的冲击  《 纽约时报 》 社长发表评论:  “亨利福特那个乡巴佬恐怕是发神经了。 什么一天 5块钱,现在是产业革命时代,他这么做简直是在破坏资本主义社会。 ”  《 华尔街经济日报 》 :  “福特公司的清洁工一天 ”  集会抗议:  “不负责任的乌托邦理想”“必定招致企业的失败”  5000人的招工,引来了 120xx人。  贫困户从 20%降到 2%;人均储蓄从 196美元增加到 750美元 48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2.“标准化、大批量”模式  “什么是做事情的最佳方法呢。 那就是至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所有好的方法的总和,因此也就成了标准。 ”  “泰罗的方法”  “约翰逊块规”  “专用机床” ——切片机  车床、铣床、磨床、冲床、锯床、钻床  标准化的三条原则 ——  结实而轻便;  经济  美观  制定标准时千万不能草率进行,因为制定一个错误的标准要比制定一个正确的标准容易得多。  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是是集合了商品和生产过程中全部的最优点,并且生产出充足的、最优的商品,以最便宜的价格供应给用户。  方法的标准化,就是从众多的方法中挑选出最好的方法,并对它们加以利用。 49 标准化 大批量  1908年 850美元  1909年 950美元 产量 13840辆  1910年 780美元 产量 22727辆  1911年 690美元 产量 53488辆  1912年 600美元 产量 82388辆  1913年 550美元 产量 189088辆  1914年 490美元 产量 230788辆  1915年 440美元 产量 394188辆  1916年 360美元 产量 585388辆  其最终目标是使每辆车的成本降到 260美元。 50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3.战略资源与产业链模式  我们公司有发电厂、车床、大冶炉、煤矿、铁矿、轧机等等。 我们还有一些用来加工原材料、生产汽车和拖拉机的机械设备 51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我们的产业部门都是围绕汽车生产或为了汽车而建立的,主要有飞机、采煤、焦炭厂、副产品生产、铅矿、钢铁制造、铸造、工具制造、玻璃制造、人造革、钢线厂、纺织、发电机、电池、纸、水泥、发电厂、水厂、收音机、印刷、照相、面料、医院、商场、海洋运输、铁路、水运等等。 52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4.创新模式 ——福特的大企业管理模式  (1)资本+技术+管理;  (2)造福社会的愿景 ——医院、学校、乡村工业  (3)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 (4)爱迪生式的实验;  方向盘实验  亚麻实验  合理的大型企业增长的是它的实力,而不是虚幻的规模。 真正有效的企业必须在资源和实力的基础上增长,尽管这些资源和实力,随着其作用的消失会走向匮乏。 53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拥有财富、实力和技术的人是资本家,他如果适当地使用财富、实力和技术,他就会成为“老板”。 如果他能更好地利用的话,他就会成为老板们的老板,也就是工业巨头。  如果你降低了工资标准,那就相当于减少了消费者。 如果雇主不和那些和他创造财富的共同享有这些财富,那么这些财富很快也将不再会长久。 54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20xx年,福特汽车的 328, 000名雇员在世界各地 200多个国家的福特汽车制造和销售企业中,共同创造了 1, 642亿美元的营业总收入。 55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有人认为,在福特一生中,可以震动 20世纪的大事有三件: 1908年生产出第一辆 T型车, T型车的意义是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1913年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它的意义是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基础,为其他企业和产业提供了楷模; 1914年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 8小时 5美元的工资,改变了美国工人的生活方式。 其实还应该再加上一件事:福特是现代第一位将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结合起来的人。 人们谈论福特时,往往只提到前两件事,却对后一件闭口不提。 56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福特管理模式的弊端:  1 .它适应了二十世纪的产品稀缺时代。 但无法适应二十一世纪产品过剩时代 .  2. 过分的规模扩张导致了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 对慈善事业的偏见 57 第二讲 大规模生产与生产管理  讨论题:  福特的管理模式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 福特的管理模式哪些适用于中国,哪些适用于本企业。  今天的企业管理哪些应该超越福特。 58 第三讲 精益生产与生产管理 59 第三讲 精益生产与生产管理   丰田喜一朗 : “要三年赶上美国 !否则 , 日本的汽车工业就建不起来。 ”  日本的工业率与美国相比是一比九:德国的产量是日本的三倍;美国的产量是德国的三倍。  1945年,联合国军队登上日本国土不久,麦克阿瑟元帅说,日本的生产率是美国的八分之一。 60 第三讲 精益生产与生产管理  丰田喜一郎立下誓言:要让丰田的生产效率在50年代初赶上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 61 第三讲 精益生产与生产管理  2. 日本的好学  戴明 :1900年 10月 4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 (Sioux City, IA).从1950年到日本指导质量管理后就一直继续长达近四十年 ,日本企业界对戴明博士怀有最崇高的敬佩 ,称其为日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