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ip下—高级知识内容摘要:

邻居发现机制,但并不排斥 MN使用其它机制。 28 COA 的形成  COA的作用  MN通过 在 HA注册 COA和家乡地址的绑定,就能在 HA的帮助下接收源自只知道自己家乡地址的 CN的报文  在 CN进行类似的注册,可直接使用 COA与 CN通信,避免三角路由  COA的分类  主转交地址(只能有一个):注册到 HA的 COA  COA的形成  使用新的缺省路由器提供的一个子网前缀  通过无状态 /有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机制生成 COA  新 COA的重复地址检测(检测地址是否正在被使用)  MN在开始使用新地址的同时,异步地进行重复地址检测 29 单播数据报  HA对数据报的截取  HA必须向家乡链路组播发送关于 MN的邻居通告消息,使得所有发向 MN家乡地址的分组都被重定向到 HA;  MN和 HA之间的隧道通信  源自 HA的分组使用 router扩展头直接发送到 MN的COA  截取的分组必须用隧道转发给 MN的 COA • 隧道入口为 HA的地址 • 隧道出口为 MN注册的主 COA 30 单播数据报(续)  MN对数据报的接收  通过隧道来的数据报  CN直接发来的数据报(使用 routing扩展头)  MN对数据报的发送  直接使用 COA作为 Source address (SA)  对于需要支持 ingress filtering的情况,使用 COA作为SA,但把自己的家乡地址放在家乡地址选项中;  对于尚未建立 binding cache的 CN来说,则采用逆向隧道通过 HA给 CN发送数据报 31 单播数据报(续) CN对数据报的发送 检查是否 binding cache • IPv6数据报的目的地址为对应绑定缓存中的 COA • Router扩展头包含 MN的家乡地址 不存在 binding cache • CN以常规的方式发送分组。 CN对数据报的接收  CN收到的数据报可能含有移动扩展头 32 Mobile IPv4 vs Mobile IPv6 移动 IPv4概念 等效的移动 IPv6概念 移动节点、家乡代理、家乡链路、外地链路 相同 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 全球可路由的家乡地址和链路 局部地址 外地代理、外地转交地址 外地链路上的一个 “ 纯 ” IPv6路由器,没有外地代理,只有配置转交地址 配置转交地址,通过代理搜索、DHCP或手工得到转交地址 通过主动地址自动配置、 DHCP或手工得到转交地址 代理搜索 路由器搜索 向家乡代理的经过认证的注册 向家乡代理和其他通信节点( CN)的带认证的通知 到移动节点的数据传送采用隧道 到移动节点的数据传送可采用 隧道和源路由 由其他协议完成路由优化 集成了路由优化 33 标准的 IP组播服务模型  特点  IP风格 • 组播源可以在任何时候发送组播分组,组播通信基于 UDP,采用besteffort服务策略。  开放性 • 发送者只需要知道组播地址,不必知道组成员关系以及组成员个数。  动态性 • 组成员可任意加入 /推出组播组,不需要向组管理中心注册、同步或协商 关于点到多点传输的端系统说明 不涉及 网络中组播路由、服务质量机制、安全和地址分配等机制。 34 IP 组播体系回顾 由两类协议组成  组成员管理协议 IGMP (Inter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 组播树 的构造协议 (MOSPF、 DVMRP、 CBT、 PIM) 35 IP 组播协议 — MOSPF  MOSPF (multicast extensions to OSPF)  OSPF单播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扩展  每个路由器通告其所连子网的组播接收者 —— 把组成员信息广播到全网 • 因此,网络中每个 MOSPF路由器都具有每个组的成员信息  组播树上从组播源到每个组播接收者的路径都是单播最短路径 36 IP 组播协议 — DVMRP  DVMRP (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 组播源向本地网络广播每个组播分组;  与组播源相连的第一跳路由器将该分组转发到所有出境接口;  每个收到组播分组的路由器都执行 RPF检查。 如果该分组来自本路由器到组播源的最短路径上,则转发;否则丢弃;  最后一跳路由器根据 IGMP信息检查所连子网内是否有组成员。 有则转发;否则逆向发送一个“剪枝”消息;  “剪枝”信息被逆向发往组播源,经过路由器在接收接口创建剪枝状态。 37 IP 组播协议 — DVMRP(续 ) 信源 38 IP 组播协议 — CBT  CBT (core based trees)  CBT树是双向的,被所有组成员 共享 ;  路由器记录每个组的信息(而不是每个组播源的信息)  不采用逆向路径检查机制;  CBT通过保证 join和 joinack消息经过完全相同但方向相反的路径进行传递来保证不出现路由回路。  使用单播路由表获得通往核心节点的下一跳路由器信息; 39 IP 组播协议 — CBT(续) core router 40 IP 组播协议 — PIMSM  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sparse mode  ―协议无关”的稀疏多播协议  不用交换多播路由信息  利用单播路由表  接收者向 RP( Rendezvous Point)发送“ join‖消息,发送者发送之前首先向 RP注册  “当前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