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有糖尿病等并发症;多发骨折。 2. 外固定方法:外固定器种类较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三)药物治疗 1. 中药外治: ( 1) 药膏 :骨折早期宜活血化瘀,如消肿止痛膏、双柏散膏;中期宜接骨续筋,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如接骨续筋药膏。 ( 2) 涂擦药 :骨折后期宜温经通络、化瘀止痛,如 红花油 , 活血酒 等。 ( 3) 熏洗药 :骨折后期宜舒筋通络,如四肢损伤洗方、海桐皮汤等。 2. 中药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 1)骨折初期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 中成药:三七伤药片、七厘胶囊等。 ( 2)骨折中期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 赤芍 、 归尾 、 川芎 、 苏木 、 陈皮 、 乳香 、 桃仁 、 续断 、乌药 、 没药 、 木通 、 甘草 等。 中成药:接骨片等。 ( 3)骨折晚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泽泻、丹皮等。 中成药:接骨片、六味地黄丸等。 (四)康复治疗 1. 功能锻炼 在伤后 3 周内, 行 手、腕 、肩 诸关节的屈伸锻炼, 但对于伸直型和特殊型禁止伸肘活动,屈曲型禁止屈肘活动。 3 周后逐步 行 肘关节屈伸锻炼。 X 线片显示尺骨骨折线模糊并有连续性骨痂生长时 ,方可进行 前臂旋转活动。 2. 其他疗法 可辅以局部红外线、中波离子导入、骨折愈合治疗仪等治疗,促进瘀血吸收、肿胀消退、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 (五)并发症预防 1. 压迫性溃疡:多由于夹板位置移动未及时调整、扎带过紧、或者加压垫放置位置不正确而造成。 一般经过及时调整扎带松紧度及压垫位置,更换敷料,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2. 桡神经深支损伤:主要是由于桡骨头脱位压迫或挫伤桡神经深支所致。 伤后、复位后要积极观察手指活动情况,一般复位后,神经大多能自行恢复。 3. 肘关节僵硬、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患者惧怕疼痛,骨折固定后很少锻炼手指,腕关节及前臂、肘等关节。 为防止关节僵硬,早期可使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药物进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行预防。 中晚期配合理疗,并不断练习患腕活动可逐渐恢复。 4. Sudeck 骨萎缩: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急性创伤后骨萎缩,其特点是肿痛、皮肤萎缩、骨的普遍疏松、脱钙,手部活动受限,可达数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 早期功能锻炼常可预防其发生。 (六)护理 1. 早期护理 ( 1)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 ( 2)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疼痛、肿胀等情况。 2. 中期护理 ( 1)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夹板上下移动范围 1cm 为宜。 ( 2)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如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院检查。 定期门诊复查,根据 X 线片显示骨折愈 合情况,择机去除外固定。 ( 3)指导功能锻炼。 ( 4)加强营养,防治内科并发症。 3. 晚期护理 ( 1)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再次损伤。 ( 2)定期门诊复查,根据 X 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择机去除外固定。 ( 3)加强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 ( 4)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适当补充钙剂。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及脱位已复位,骨折有连续骨痂形成已愈合,肘关节屈伸功能正常,前臂旋转功能正常或活动受限在 15176。 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对线欠佳,有骨痂形成,脱位已复位,肘关节屈伸受限在 15176。 以内,前臂旋转受限在 45176。 以内。 未愈:桡骨头未复位,或尺骨骨折不愈合,或伤肢畸形愈合,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 X 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进行疼痛、畸形、活动、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 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995)》( ZY/)。 ( 1)有外伤史。 ( 2)好发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及儿童。 ( 3)局部肿胀,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4) X 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 西 医 诊断: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 — 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年) (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 2)需拍正侧位 X 线片。 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 如因疼痛而不能上举患肢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 3)肱骨近端骨折的 Neer 分型: I 型:无移位或移位小于 1cm 或 成角小于 45 度;II 型:解剖颈骨折( 2 部分骨折); III 型:外科颈骨折( 2 部分骨折); IV 型:大结节骨折( 4 部分骨折); V 型:小结节骨折( 4 部分骨折); VI 型:骨折脱位型( 4 部分骨折及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二)骨折分期及 证候诊断 证 :伤后 1 周 ~ 2 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证 :伤后 2 周~ 4 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证 :伤后 4 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比较多见。 跌倒时患者上肢外展,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由下向上传导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内成角。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临床较少见,移位与成角与外展型相反,即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自下而上传到至外科颈发生骨折。 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入,向外侧突起成角。 :临床较少见,以老年患者多见,患者跌倒,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导致肱骨外科颈 断裂成几块。 二、 治疗 方法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1. 外展型骨折 三人复位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来。 屈肘 90176。 ,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矫正重叠移位。 然后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跨臂复位法:患者坐位,术者站立于患侧后面,如右侧骨折时,术者用左上臂从前方挎过患侧上臂而插入患侧腋窝,用右手紧握患侧肘部,将患肢用力弯向前、内并向下牵引,以矫正向内成角畸形和重叠移位,同时用插入腋窝 的上臂将骨折远端向外侧牵拉,使之复位。 2. 内收型骨折 外展过顶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屈肘 90176。 ,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拉,矫正重叠移位。 然后术者两拇指压住骨折部向内推,其余各指使骨折远端外展,助手在牵引下将上臂外展,使之复位。 如有向前成角畸形,应作进一步矫正,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骨折部的前侧向后按压,其余各指环抱于骨折远端后侧略向前移,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向上抬举上臂,以矫正向前成角畸形。 如向前成角畸形过大,助手还可继续将上臂上举过头顶,此时术者立于患者前外侧, 用两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其余各指由前侧按住成角突出处,如有骨擦感,断端相互抵触,则表示成角畸形矫正。 过度外展复位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术者坐于患者外上方的凳子上,双手持握患肢前臂及腕部,将患肢稍向前屈,并利用一足踩于患肩前上方作为支点,牵引外展的患肢,以矫正重叠移位。 然后逐步加大外展角度,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及向前成角畸形,但勿操之过急,以免损伤腋部神经血管。 3. 骨折合并关节脱位 一法:先整复骨折,再整复脱位。 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带间用一木块支撑, 助手握持患肢腕部进行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顺势拔伸牵引,并根据正位 X 线照片肱骨头旋转的程度,将患肢外展至 90176。 ~ 150176。 ,拔伸牵引 10 分钟 ~ 20 分钟,以解除骨折远端对肱骨头的挤夹,张开破裂的关节囊,为肱骨头进入关节盂打开通路。 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前下缘向上、向后、向外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而复位。 如骨折端仍有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助手用手按住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术者用捺正手法矫正之。 二法: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 患者平卧,患肢轻度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者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 上,在两布带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用两手握持患肢腕部,不要用力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肩部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如在腋下已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则脱位已整复成功。 然后,术者用双手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助手外展拔伸牵引,术者再按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整复骨折。 (二)外固定 1. 三角巾悬吊: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2. 超肩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外展型骨折或粉碎型骨折。 固定时用夹板四块,长夹板三块,下达肘部,上端超过肩部,长夹板可在上端钻小孔系以布带结,短夹板一块,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以上,夹板的一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头状,做成蘑菇头状大小垫夹板。 固定时,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捏住骨折部保持复位后位置,并将棉垫 3~ 4 个放于骨折部的周围,三块长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前、后、外侧,短夹板放在内侧。 若内收型骨折,内侧夹板大头垫应放在肱骨内上髁;若外展型骨折,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有向前成角畸形者,在前侧夹板下相当于成角突出位置一平垫;内收型骨折者,在外侧夹板下相当于成角突出处置一平垫;外展型骨折者,则在外侧夹板下相当于肱骨大结节处放一平垫。 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者的夹板和固定垫安放位置,与内收型骨折相同。 先用三条横带在骨折部下方将夹板捆紧,然后用长布条穿过三块超关节夹板顶端的布带环,作环状结扎,再用长布带绕至对侧腋下,用棉垫 垫好后打结,以免压迫腋下皮肤。 对移位明显的内收型骨折,除夹板固定外,尚可配合上肢皮肤悬吊牵引 3 周,肩关节置于外展前屈位,其角度视移位程度而定,牵引重量约 2kg~ 4kg,以使患侧肩部离床,亦可配合铁丝外展架,将患肢固定于外展前屈位,外展角度视移位程度而定,前屈约 30176。 ,3 周 ~ 4 周后,拆除外展架。 夹板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和手指活动情况,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 睡眠时要仰卧,在肘后部垫一枕头,维持患肩于外展位,外展型骨折应维持患肩于内收位,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以免骨折发生再移位。 夹板固定时间约 4 周 ~ 5 周,当骨折临床愈合后拆 除。 3. 外展支架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内收型骨折。 也可以先用夹板固定,然后放置在外展支架上。 (三)闭合复位穿针外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不稳定的患者。 先采用手法复位(方法同前),透视位置满意后,消毒局部皮肤,透视下经皮用电钻将克氏针或斯氏针交叉固定骨折端,断端稳定后在针周围消毒敷料覆盖,三角巾悬吊4 周 ~ 5 周。 (四)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或 中成药 1. 血瘀气滞 证 : 伤后 1 周 ~ 2 周内。 治法: 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 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血竭、赤芍、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等。 中成药 :七厘胶囊、伤科接骨片等。 2. 瘀血凝滞 证 : 伤后 2~ 4 周。 治法: 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推荐方药 :接骨紫金丹等加减。 自然铜、骨碎补、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等。 中成药:伤科接骨片、七厘接骨片等。 3. 肝肾不足 证 :伤后 4 周。 治法: 补益肝肾,调养气血。 推荐方药: 八珍汤等 加减。 当归、川芎、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生地等。 中成药: 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五) 针灸 治疗 温针群刺法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后期或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温针群刺患肩部僵硬软组织,并行红外线照射,配穴合谷、阳陵泉、阿是穴等针刺治疗,取针后活动肩关节。 (六)其他疗法: 1. 骨折固定稳定后如果存在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等,可选择电脑骨折愈合仪等促进骨折的理疗仪器以促进骨折愈合,每日 1 次 ~ 2 次,每次 30 分钟。 2. 后期肩关节粘连可以选用 CPM 等康复设备进行康复治疗,运动范围逐渐增大,每日 1 次 ~ 2 次,每次 30 分钟。 3. 后期肩关节粘连也可以选用中药外洗方法进行熏洗,可选用海桐皮汤等。 每日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 1 次 ~ 2 次,每次 30 分钟。 (七)功能锻炼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接近肩关节的骨折,周围肌肉比较发达,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较松弛,骨折后,局部血肿易与附近软组织发生粘连,骨折移位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易与肱二头肌长腱粘连。 若长期固定容易发生肩凝。 所以,复位后即开始功能锻炼是非常必要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