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内科优势病种优化诊疗方案内容摘要:

分;可行 走,部分自理,尚需人辅助 2分;可站立迈步,需人随时照料 1 分;卧床 0 分。 (二) 疗效评价 : 满分 28 分,起点分不超过 18 分,其疗效评定: 恶化:病情加重,积分减少或死亡者; 无效:积分增加不足 4 分者; 有效:积分增加超过 4 分者; 显效:积分增加超过 10 分者; 基本痊愈:积分达 24 分以上者; 【二】眩晕 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 眩晕。 西医病名: 高血压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 ICD10应用指导手册》、《 2020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一)病名诊断 1.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 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 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 (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血液病等。 三、鉴别诊断 眩晕与中风 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 眩晕与厥证 眩 晕严重者也有晕旋仆倒表现,但无厥证之昏迷、不省人事,甚则一厥不复的表现。 四、证治分类 肝阳上亢证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侧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方剂组成:天麻(另煎) 10g、钩藤(后下) 1015g、生石决明(先煎) 2030g、川牛膝 10g、桑寄生 1520g、山栀 10g、杜仲 1015g、黄芩 10g、益母草 10g、 茯神 10g、夜交藤 1015g。 加减: 若肝火上炎、口苦目赤、烦躁 易怒者,酌加龙胆草 10g、丹皮 10g 、夏枯草 10g,若肝肾阴虚较甚、目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者,可酌加枸杞子 10g、首乌1015g、生地 1015g、麦冬 1015g、玄参 1015g,若见目赤便秘,可选用大黄 10g(后下)、芒硝 10g(后下),若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羚羊角 冲服(或山羊角 13g 先煎)、石决明 1520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 2030g(先煎)、全蝎 35g、蜈蚣 2 条。 气血亏虚证 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 晄 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 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 方剂组成:白术 1015g、茯神 10g、黄芪 1520g、龙眼肉 4 枚、酸枣仁 10g、人参 10g 另煎、生姜 4 片、木香 10g后下、甘草 510g、当归 10g、远志 1015g、大枣 4 枚。 加减: 若自汗时出,易于感冒,重用黄芪 3050g、加防风 10g、浮小麦 10g,若脾虚湿盛、腹泻或便溏、腹胀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可酌加薏苡仁 1520g、炒扁豆 10g、泽泻 10g,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脉沉者,可酌加桂 枝 10g、干姜 10g,若血虚较甚、面色 晄 白,唇舌色淡者,可加阿胶 10g(烊化)、紫河车粉 10g(冲服),兼见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者,可加柏子仁 10g、合欢皮 10g、夜交藤 1015g,兼见气短乏力、纳少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肾精不足证 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 晄 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归丸 方剂组成:熟地黄 1015g、山药 10g、山茱萸 1015g、菟丝子 15g 枸杞子 1015g 川牛膝 10g 鹿角胶 10g(烊化)、龟板胶 10g (烊化)。 加减: 症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用鳖甲(先煎) 2030g、龟板(先煎) 203010g、知母 1015g、黄柏 10g、丹皮 10g、地骨皮 1015g,若肾失封藏固摄、遗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实 10g、桑螵蛸 1015g,若兼失眠多梦、健忘诸症,加阿胶 10g 烊化 酸枣仁 1015g 柏子仁1015g。 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 舌淡脉沉者,酌加巴戟天 10g、仙灵脾 10g、肉桂 10g(后下),若兼见下肢浮肿、尿少等症,可加桂枝 10g、茯苓 10g、泽泻 10g,若兼见便溏、腹胀少食,可加白术 10g、茯苓 10g。 痰湿中阻证 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剂组成: 半夏 10g、白术 1015g、天麻(另煎) 10g、橘红 10g、茯苓 10g、甘草 10g、生姜 3 片、大枣 3 枚。 加减: 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 ,视物旋转 ,可酌加代赭石 15g(先煎 )、 竹茹 10g、旋覆花 10g(包煎),若脘闷纳呆,加砂仁 10g(后下)、白豆蔻 10g,若兼见耳鸣重听,可酌加郁金 10g、石菖蒲 10g,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苔、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者,加黄连 10g15g。 瘀血阻窍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方剂组成:赤芍 1015g、川芎 1015g、桃仁 10g、红花10g、麝香 (冲服)、老葱 4 根、鲜姜 4片、大枣 4枚、黄酒 50ml。 加减: 若兼见神疲乏力,少气自汗,加黄芪 1520g、党参1520g,若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加附子 10g(先煎)、桂枝10g。 中成药 可选用 疏血通注射液 46ml 或血栓通注射液 加入 5%GS250ml 静脉滴注 710 天一疗程 ,注意: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五、 非药物治疗(眩晕的中医适宜技术) (Ⅰ)针刺灸 法( ( ( 针刺大椎、风池、哑门、百会、太阳等。 ) (Ⅱ)穴位敷贴疗法(Ⅲ)隔物灸疗法(Ⅳ)耳穴压豆 疗法 (Ⅴ)穴位按摩等 六、预防调护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 和脑力的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醇酒及过咸伤肾之品,尽量戒烟酒。 眩晕发病后,注意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项部运动。 七、降压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CCB、 ACEI 和 ARB、噻嗪类利尿剂、β阻滞剂 ,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血压≥ 160/100mmHg 时采用联合降压治疗。 ACEI 或 ARB 与 CCB, CCB 与β阻滞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