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总结内容摘要:

工: 沉桩作业应由具有经验的技术工人指挥 在沉桩过程中,遇到哪些情况应暂停沉桩:在沉桩过程中,若遇到贯人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 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裂缝、破碎等情况时,应暂停沉桩,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在沉桩过程中,如何妥善掌握控制桩桩尖标高与贯人度的关系。 首先明确沉桩时以控制桩尖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当 桩尖标高已达到设计标高,而贯入度较大时,应继续锤击,使贯人度接近控制贯人度;当贯人度已达到控制贯人度,而桩尖标高未达到设计标高时,应继续锤击 lOOmm左右(或30~ 50击),如无异常变化,即可停止,若桩尖标高比设计值高得多,应与设计和监理单位研究决定。 二、钻孔灌注桩: 钻孔垂直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一)主要原因 1.场地平整度和密实度差,钻机安装不平整或钻进过程发生不均匀沉降; 2.钻杆弯曲、钻杆接头间隙太大; 3.钻头翼板磨损不一,钻头受力不均; 4.钻进中遇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时,钻压过高 使钻头受力不均。 (二)控制钻孔垂直度的主要技术措施 1. 压实、平整施工场地; 2.安装钻机时应严格检查钻机的平整度和主动钻杆的垂直度,钻进过程中应定时检查主动钻杆的垂直度,发现偏差立即调整; 3.定期检查钻头、钻杆、钻杆接头,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 4.在软硬土层交界面或倾斜岩面处钻进,应低速低钻压钻进。 发现钻孔偏斜,应及时回填黏土,冲平后再低速低钻压钻进; 5.在复杂地层钻进加设扶正器。 钻孔塌孔与缩径 (一)主要原因 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 壁泥浆性能差。 (二)预防措施 (冲)孔灌注桩穿过较厚的砂层、砾石层时,成孔速度应控制在 2m/ h以内。 1. 3~ 1. 4g/ cm黏度为 20~ 30s、含砂率 ≤6%,若孔内自然造浆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可采用加黏土粉、烧碱、木质素的方法,改善泥浆的性能,通过对泥浆的除砂处理,可控制泥浆的密度和含砂率。 殊原因,钢筋骨架安装后应立即灌注混凝土。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钢筋骨架上浮 1.主要原因: (1)混凝土初凝 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混凝土过早结块,当混凝土面上升至钢筋骨架底时,结块的混凝土托起钢筋骨架; (2)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砂粒回沉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密实的砂层,并随孔内混凝土逐渐升高,当砂层上升至钢筋骨架底部时托起钢筋骨架; (3)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骨架上浮。 2.预防措施: 除认真清孔外,当灌注的混凝土面距钢筋骨架底部 1m左右时,应降低灌注速度。 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 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导管底口高于骨架底部 2m以上,然后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 1.主要原因: (1)初灌混凝土量不够,造成初灌后埋管深度太 小或导管根本就没有进入混凝土; (2)混凝土灌注过程拔管长度控制不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 (3)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或灌注时间太长,使混凝土上部结块,造成桩身混凝土夹渣;(4)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当混凝土冲破沉积砂层时,部分砂粒及浮渣被包人混凝土内。 2.预防办法: 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 2~ 6m之间。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拔管应有专人负责指挥,并分别采用理论灌人量计算孔采取分层浇筑混凝土, (1)全面分层: (2)分段分层: (3)斜面分层: 3.养护措施 (3)采用 2.施工的可行性 3.对交通的影响 4. 对环境的影响 桥梁拆除备案内容: (1)施工单位资质登记证明; (2)拟拆除桥梁、构筑物及可能危及毗邻建筑的说明; (3) 拆除施工组织方案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4)堆放、清除废弃物的措施 四、轨道交通施工技术 一、基坑: 控制基坑变形的主要方法有: (1)增加围护结构和支撑的刚度; (2)增加围护结构的入土深度; (3)加固基坑内被动区土体; (4)减小每次开挖围护结构处土体的尺寸和开挖支撑时间,这一点在软土地区施工时尤其有效; (5)通过调整围护结构深度 和降水井布置来控制降水对环境变形的影响。 坑底稳定控制 1.保证深基坑坑底稳定的方法有加深围护结构入土深度、坑底土体加固、坑内井点降水等措施。 2.适时施作底板结构。 基坑失稳的症状表现: 1.围护结构变形明显加剧。 2.支撑轴力突然增大。 3.围护结构或止水帷幕出现渗漏。 4.开挖暴露出的基底出现明显异常。 包括黏性土时强度明显偏低或砂性土层时水位过高造成开挖施工困难时。 5.围护结构发生异常声响。 6.边坡出现失稳征兆时。 基坑边坡稳定影响因素 (1)没有按设计坡度进行边坡开挖; (2)基坑边坡坡顶堆放材料、土方及运输机械车辆等增加了附加荷载; (3)基坑降排水措施不力,地下水未降至基底以下,而地面雨水、基坑周围地下给水排水管线漏水渗流至基坑边坡的土层中,使土体湿化,土体自重加大,增加土体中的剪应力; (4)基坑开挖后暴露时间过长,经风化而使土体变松散; (5)基坑开挖过程中,未及时刷坡,甚至挖反坡.使土体失去稳定性。 基坑边坡稳定措施: 1.根据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确定基坑边坡坡度,并于不同土层处做成折线形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