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内容摘要:

一级 静态 快速静态 ≥ 15 ≥ 4 ≥ 5 ≥ 45 ≥ 15 10~60 ≤ 6 2)观测作业要求:每时段采集数据前,作业员应量取天线高,记录此时段之接收卫星数、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故障情况;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得进行关闭接收机又重新启动、进行接收机初始化(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数据采集间隔、改变天线位置;观测员在作业期间不得擅自离开测站,并应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他物体靠近仪器、以免遮挡卫星信号;观测时不应在接收机旁使用手机和对讲机 ,避免干扰卫星信号;在观测过程中应保证接收机正常工作,数据记录正确,每天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输出到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会丢失。 3.数据处理 1)基线解算之质量检验: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 GPS 网中选择一组完全之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之全长闭合差应满足 W≤ 2*182。 *SQR(3*n) ,W 为环闭合差, n为独立环中之边数,182。 为标称精度。 复测基线之长度较差,不宜超过 ds≤ 2*182。 *SQR(2)。 2)复测与重测:无论何种原因造成一个控制点不能与两条合格独立基线相 联结,则在该点上必须补测或重测不得少于一条之独立基线。 3) GPS 网平差处理: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之改正数( VDx、VDy、 VDz)绝对值应满足 VDx≤ 3*182。 VDy≤ 3*182。 VDz≤ 3*182。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之或人为之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之基线值,直至符合要求。 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之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之无约束平差结果之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之较差( dVDx、 dVDy、 dVDz)应符合 dVDx≤ 2*182。 dVDy≤2*182。 dVDz≤ 2*182。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 约束之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 GPS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之或人为之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之约束值,直至符合要求。 3. 1. 3 一级导线控制 1.一级导线点在 GPS控制点基础上,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或导线网。 1)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等 级 附合导线长度(km) 平均 边长(m) 测距 测回 水平角测回 测角中 误差 ( ) 测距中误差( mm) 方位角 闭合差 (” ) 全长相对 闭合差 J2 J6 一级 4.0 400 2 2 4 177。 5 177。 15 10214。 n 1/15000 2) 导线水平角均采用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之技术要求按《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93》 ~。 3) 光电测距导线边采用单向或往返观测,导线边长均观测 2测回,一测回内读数较差应小于 5mm,单程测回间较差应小于 10mm。 3. 2 高程控制 1)本测区以国家高等级水准点作为高程控制起算点,布设四等水准网,作为首级高程控制,以满足测区高程控制发展之需要。 2)等外水准、测距高程导线,自四等水准联测点起发展不得超过 2 次。 3)四等水准观 测采用 DS3 以上型号之水准仪,三丝法读数,观测顺序为后 前 前 后,各测段测站为偶数站。 作业前须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检校, DS1 型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之夹角小于 15,DS3 型小于 20。 4)水准观测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仪器采用 DS3型水准仪): 等 级 附合路线长度( km) 高 程 闭合差( m) 最大视 距长度 ( m) 前后 视距差 ( m) 前后视 距累积 差( m) 黑红面 读数之 差( mm) 黑红面所测高 差之差( mm) 四 等 ≤16 ≤20214。 L 100 ≤ 5 ≤ 10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