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内容摘要:

法、成图比例尺 成图方法: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 测图比例尺: 1: 1000 六、 地形图分幅、图幅编号和图名的规定 本 项目 1: 1000 数字化地形图,采用 正方 形分幅,图幅尺寸为 50cm 50cm(实地为东西长 500m,南北宽 500m),以图幅西南角图廓点坐标公里数编码作图幅编号, X 坐标在前, Y坐标在后, X、 Y坐标均取至小数点后两位(即 ),中间以短横线相连,如:。 以 图幅内的地 名、山名、村庄名 等固定的名称作图名 , 无法以上述名称为图名的,以图幅号作为图名。 七 、 数字化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 1) 五 秒 及 图根 控制 点 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77。 5cm。 ( 2)图根点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 1/10。 数字地形图精度要求 ( 1) 平面精度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177。 30cm; 平地、丘陵地的 地物点相对于 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77。 50c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 177。 40cm;山地、高山地的 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77。 75c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177。 60cm。 4 ( 2) 高程精度 ① 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177。 30cm。 ② 其它地区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得大于基本等高距的 1/3,丘陵地不得大于基本等高距的 1/2,山地不得大于基本等高距的 2/3,高山地不得大于基本等高距。 ( 3) 对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述 平面、高程精 度的 规定放宽 50%。 八 、 控制测量 布网选点要求 ( 1) 点位应选在稳固 、 易于设站和扩展,通视良好 、 能长久保存的地方。 GPS 观测点位应满足 GPS 信号接收的需要,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 15176。 的成片障碍物,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发射源。 ( 2) 五 秒 控制点 在高等级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 五 秒 点, 原则上 平均 每平方 公里 布设 5~ 6 个 五秒点(山地高山地或困难地区可以适当减少) ,布点要求均匀,标石应便于长期 保存 和使用 ,以满足发展图根点的需要,每个点应有 1 个或 1 个以上通视方向。 ( 3)图根控制点 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平面 和高程的依据,在 高 等级控制点基础上加密布设。 每平方公里的 图根点密度一般不少于 12 个,地形复杂、隐蔽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大密度 ,图根点一般采用临时标志。 控制点标石规格和标石整饰 ( 1) 五秒 控制 点 标石 可 采用预制或现场浇灌 , 统一规格: 上底为 12cm 12cm,下底为 18cm 18cm,高 40cm。 五秒 点在点号前冠 Ⅰ , 后加两位自然数编号,如:Ⅰ 01。 ( 2) 图根点号前冠 T, 后加三位 自然数 编号 ,如: T001,不同等级的控制点的编号可空号,不得重号。 ( 3) 五秒 点和图根点可在水泥地面上做刻石标志,带十字 螺丝帽 的 螺丝钉 ,在周围凿 20cm 20cm,深 的方框,刻明等级和点号,并涂上红油漆。 ( 4) 控制 点的标石面整饰如下(文字及编号凹刻): I 01 ⊕ 5 平面 控制测量 作业方法 平面控制 可采用 RTK 的方法 进行施测 ,为保证作业 质量和 精度,执行如下技术要求: 等级 项目 五 秒 图根 相邻点间平均边长 500m 200m 边长相对中误差 ≤ 1/20200 ≤ 1/6000 有效卫星数 ≥ 5 ≥ 5 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186。 15 186。 时段数 1 1 观测次数 3 2 每次 初始化 观测历元 80 50 观测采样间隔 1 秒 1 秒 PDOP 值 ≤ 6 ≤ 6 点位中误差 ( cm) ≤ 177。 5 ≤ 177。 5 ( 1)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 ( 2) 每次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 3) 作业过程中,如出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